内地版「绝命毒师」,火了

更新时间:2024-02-25 15:01:50作者:无忧百科

内地版「绝命毒师」,火了


好久不见,鱼叔的奇案放映室终于回归了。

最近,国产新剧《猎冰》热播。

导演是拍出了《征服》《风声》的高群书。

主演是 继《狂飙》之后,又一次以反派形象示人的张颂文


这部剧之所以得到关注, 不光因为阵容。

还因为张颂文的所饰角色的真实原型——

刘招华,是「化学天才」,也是国内最臭名昭著的大毒枭。

被网友们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绝命毒师」。



刘招华不是第一次在网上走红。

2017年,他的一段古早采访被疯转。

「我的毒品不给国内人消费,只卖给外国人,人家曾经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也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

甚至一度被网友调侃是「爱国毒枭」「最强毒贩」。


而他身上的戏剧性,还远远不止这些。

就像网友说的,深挖他的经历就会发现,他的人生比高启强还「传奇」百倍。

本期奇案专栏,就借几部纪录片来聊一聊,中国第一大毒枭刘招华的故事——


说刘招华是中国版「绝命毒师」,可不是「碰瓷」 。

两者确有不少相似之处。

比如,都是「白切黑」,前后身份反差很大。

老白成为毒枭之前,是中学化学老师。

而刘招华则曾经是警察,而且是立过三等功的法警

他们也都是靠自制冰毒,成了大毒枭。



刘招华的经历,甚至比美剧还跌宕起伏。

《绝命毒师》中,老白作为一个化学家,能琢磨出怎么制作毒品,这还不至于让人特别意外。

但刘招华高中没念完就辍学,只有初中文凭

他成为制毒师,完全是凭「天赋」和后天学习能力。

23岁时第一次制毒,在一家宾馆卫生间里,用自己攒的工具,和现学现用的化学知识,两三个小时就做出了成品。


而且,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毒品制作技术

制造冰毒的必备原料是「麻黄素」,在中国一直被严格管制。

但后来在刘招华的工厂,警方根本没有找到麻黄素,他们甚至怀疑那是不是制毒窝点。

最后才知,刘招华早已钻研出了用其他物质替代麻黄素的方法。


这一技术领先于世界毒品圈, 让刘招华的贩毒之路变得畅通无比。

以至于,当年很多墨西哥毒枭都有意与他合作。

1999年,警方从刘招华的工厂仓库里查获的冰毒共12.36吨。

这个数字等于1998年全世界缉毒量的总和乘以二


此外,刘招华的行事作风也比老白高调得多。

1996年,一次毒品交易中,他的下线被抓。

刘招华得知情况后,不仅 没有急着跑路,还 公然出现在法院。

旁听完一审后,断定自己会被供出来,才开始着手准备出逃 。


警方曾悬赏30万全国通缉刘招华,耗时9年才将其抓捕归案。

在这期间,他没有整容,没有出国。

反而有意挑衅警察,不断抛头露面

伪装成富商、烈士遗属,以投资商身份和政府合作,化名在 学校开设讲座。

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慈善商人,有识之士。


他还曾因为抓了三个小偷,接受当地采访,登上报纸头版。

获赞 「桂林好市民」 。


买彩票,又中了100万大奖,被媒体采访。


他「慷慨」捐出40万,给大学做生物方面的研究。


和朋友在餐厅打牌时,刘招华看到电视上放出自己的通缉令。

朋友问,「这个人像不像你」。

刘招华还笑着打趣,面色毫无异样。

之后吃完饭才离开。


各地逃窜时,他有时预料到警察会找上门,离开前故意留下「到此一游」的字样。


一次,警方已经包围了他的藏身处,几乎就要抓住他 。

没料,他居然第一时间辨认出便衣警察,而后不动声色地逃出了警察的视线。

骑了辆自行车慢悠悠离了城。


最终被警方逮捕后,他也还是一脸笑容。

已经落入了法网,还傲慢地对警察说:

「你如果想以智慧来战胜我呢 不可能」


后来穿着狱服,还在发表种种自视甚高、「看淡生死」的发言。


除了《猎冰》,很多影视作品中的毒贩,都参考了刘招华的形象。

比如《黑冰》中,王志文饰演的郭小鹏。

还有《国家形象》里的丁少华。



法警、毒枭、化学奇才、优秀市民、慈善商人……

各种迥异的身份竟然能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

恐怕连编剧都不敢这么编。

也不禁令人好奇,刘招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从纪录片里可以看出,除了先天性格外,最主要的是家庭原因

1965年,他生于极度贫困的家庭。

母亲常年病重,家中4个孩子,一家人常常饭都吃不饱。

刘招华年纪最小,母亲见他聪明伶俐,咬牙供他读书,让他成了全家唯一一个念过书的。

但他12岁时,家中又发生变故,父亲病故,母亲瘫痪。

17岁时,家里实在凑不出学费,他主动退学。


深知贫穷的可怕,他对金钱的渴望也超出了常人。

后来他报名征兵,先做了6年边防士兵, 转业后又被分配到法院做法警。

在此期间一直表现优异,很受领导器重。

生活完全稳定下来,早已不愁吃穿。

但他还是瞧不上这种待遇,总抱怨工资太低,一心想赚更多钱。


时值改开大潮 ,下海创业的不在少数, 政府也重视招商引资活动。

刘招华想到了从商。

1991年,他被法院领导推荐做招商引资工作,结识了很多来自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的商人。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刘招华和人合伙做起了走私生意,买卖汽车、龙骨酒,还开了塑胶厂。

如愿发财后,很快就辞掉了法院工作。


但当时,国家政策变动也快。

不久后,国家就出台法律严控国外废弃塑料的进口。

塑胶厂的生意办不下去,走私也没有了庇护,刘招华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

就在这时,他得知了毒品贩卖这一暴利黑色产业。


小时候读书,后来当法警、从商的经验,后来都用到了制毒、贩毒上。

他中学时拿过福建省化学竞赛二等奖,本身化学底子不差。

当过士兵和法警,有很强的反侦察意识,总能提前做出预判。

从商经验,让他获得了不少人脉。

可以说,他将毕生的「经验」和「智慧」都投入了这次无底线的豪赌,成为了「中国第一大毒枭」。



看过他的人生经历后, 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15年前就被执行了死刑的罪犯,今天还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但更值得思索的是——

刘招华自走红网络后,居然出现很多「追捧者」。

不少人敬佩他的能力,大赞他「爱国」「有才华」,把他推上神坛。

还认为他「值得尊重」,被枪毙「可惜」。





但真的是这样吗?

就拿「爱国发言」说,那明显是为了脱罪的诡辩。

毒品即使卖到国外,也有可能又流回国内。

何况,毒品网络是靠无数下线运转起来的,他无法保证下线不会把毒品卖给中国人。

再退一步看,认为外国人吸毒好过中国人吸毒的想法,本身就是漠视生命的狭隘的民族主义。

而且事实上,他只卖到国外的真正原因是,他做过法警,知道在国内贩毒风险太大


他后来还用过相似的借口。

比如,在宁夏开制毒厂,说自己是响应国家号召,开发大西北。

这种明显的无稽之谈,就无人在意。


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信以为真呢?

或许因为,一方面,人们只看到了他「传奇」的一面,并不了解这一切所造成的后果。

就像负责这起案件的警察所说的,毒品案的特殊性在于我们看不到具体的犯罪现场和受害者。

但作为缉毒警察,他们搜出刘招华制成的海量冰毒时,第一反应不是这个人有多「神通广大」,而是「这会毒害世界上很多很多的人」。


刘招华的新型制毒技术,也影响到了很多行业。

盐酸等化学原料,被列入严格管控的名单。

一些企业工厂、科研机构、学校等使用一点盐酸都需要先报备,无形中增添了很多社会成本。

更直观的是他对自己家庭的伤害。

他在获得巨大财富的同时,娶了三任妻子,生下四个孩子。

这三个妻子互不知情。

有次逃亡期间,第二任妻子怀孕。

得知这一消息后,刘招华冷漠地把她打发回了娘家。

对妻子和孩子,他都没有尽到任何义务。

被捕后还非常虚伪地说了一句,「儿孙自有儿孙福」。


另一方面,很多媒体为吸引大众眼球,有选择性地传播相关信息。

比如,很多人看过他的金句截图后, 觉得他超尘脱俗,像「干大事的人」。

但结合更多调查细节就会发现,他贪财惜命的一面和大多数罪犯并无区别

算命师傅说他命中缺木,他用的假名,开的空壳公司,全都有「木」,还开林场,把桂林当福地。


被捕后,警察发现他的床头还放着两本书。

一本是《财神传》,一本是化学书。

他逃亡时一直抱着侥幸心理,想靠制毒再发一笔横财。

虽然被捕后说着不怕死,但还是坚持上诉,甚至改口说从未制毒,要求律师为自己无罪辩护。



他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对制毒没兴趣,最大成就是种植红豆杉林场。

红豆杉是珍稀植物,很多人觉得他做了有功德的事。

但实际上,除了迷信,还因为他曾了解到, 红豆杉中可以提取一种抗肿瘤药成分,售价相当高。


还有的媒体在传播中会夸大、扭曲事实,无意中美化犯罪分子。

比如,刘招华被捕后,对警方说自己生产了30吨冰毒。

但警方所掌握的数目是12多吨。

虽然理论上30吨也并非不可能,但没有证据,警方不排除他在吹牛,最后定罪还是按12.36吨算的

很多媒体却直接把30吨当事实传播。



此外,还有他身上发生的很多戏剧性的事。

逃亡期间,随手买彩票,就中了100万。

省略了前情是,他当时自己投资了好几个彩票站

还有他见义勇为,抓住三个小偷。

其实是因为,这三个贼进了他的家


而且他那些流传甚广的金句,其实都不是原创。

「贩毒爱国」说法,出自金三角大毒枭坤沙。


网传他谈三个老婆时的「金句」,其实出自韦小宝。


很多人都觉得,刘招华的所谓「传奇」人生是绝佳的影视素材。

但鱼叔反倒觉得,「神话」被瓦解后,这些讽刺、矛盾的人性才是真正值得拍出来的。

正如《绝命毒师》。

老白并没有被刻画成一个「神人」, 而是被当作 一 个 复杂的悲剧人物。

当他只穿个裤衩出场,遭妻子嫌弃,或者打了一整集苍蝇时,都会 让你 觉得很可悲, 甚 至 可 笑 ,总之绝对不是崇拜。


人是复杂的动物,看似矛盾处,深层都存在因果关联。

刘招华的嚣张跋扈背后,必然也有他的恐惧、绝望和脆弱处。

就像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对刘招华的评价,原生家庭的痛苦造成了他后来的欲壑难填,但他必然不像表面上那样洒脱,才会有意做很多好事,弥补内心的不安。

撕去「头号毒枭」的标签。

他的欲望与动机,冲突和取舍,才是开启人性之门的真正钥匙。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