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作品的改编运:一言难尽

更新时间:2024-04-14 15:05:24作者:无忧百科

亦舒作品的改编运:一言难尽


改编自亦舒的《承欢记》上线有几天了。


作为今年鹅站内最快突破25000热度的现代剧,演员配置、剧情冲突肯定是值得看的,但很多观众一边看一边就心里嘀咕啊——

《承欢记》改到现在这个份儿上,还有必要买亦舒的原著去改编吗?

可以说亦舒女郎,是内娱剧改最容易翻车的领域之一

今天不聊演员,不聊演技,就聊师太的文,怎么这么难改。


和原著无关的爆改

《承欢记》原著很短,讲的是香港的一个“性价比极高”女生,谈婚论嫁的故事。

她穷了一辈子的妈妈,在意识到女儿攀上高枝之后心态渐渐失衡,最后女主和男友分手,选择和能让她“一个月只能睡数十小时”的混血帅哥在一起。

为什么会说女主麦承欢,是个性价比很高的女生呢?

这个说法虽然功利,但对她的原生家庭来说,养她真的是一本万利——


她家住廉租房,从小到大一直在上免费学校,毕业了就上岸,家里对她不需要付出很多,就获得了一个勤劳、温和、积极的劳动力。

剧版把城市移植到了上海,上海也确实是咱们比较熟悉的“百万破宅”典型城市——


能做到适宜复刻的,也就只有百万破宅的环境了。

原著里,女主的富二代男友辛家亮是个建筑师,为人温和有姿态,对女友大方,有时会让麦承欢感到一阵愧疚感。

而剧版的辛加亮,是个无所事事,除了脾气好以及家里有9套房子之外,其他样样赶不上女主,还要女主帮忙还贷款、背着女主去赴约家里安排的相亲的阿宅。


原著里的女主,也没有剧版这么温和得像永远不会反击,失去弹性的24孝女。

祖母有一套海景房+商务区高层房,还有汇丰股票,折现有8位数,但一直冷眼旁观女主一家四口在贫困线上挣扎度日。

这样的祖母,对女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女主继承遗产之后也开始吝啬,不愿一口答应给弟弟交深造的学费。


剧版里改成了祖母疼爱女主,时不时地帮衬一些。

妈妈对于经济差异造成的自怨自艾也进行了极大的弱化,剧中改成了妈妈心态的崩塌,主要来自辛家狗眼看人低。

但多少还是保留了些女主自立自强的自我成长。


最终才出现的官配,也就是剧版男主姚志明,从一开头就不断添进主线。

戏份不多,但暗中给辛家和女主一家制造让人心塞的牵绊。


简单来说,原著是一部讲穷人家不仅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连穷困母女也是难以靠所谓的亲缘,去维持感情的故事。

剧版变动很大,奶奶慈祥温和,爸爸老实本分,妈妈勤奋能干,弟弟懂事出息,女主全身透着被爱滋养的痕迹。

但剧版的逻辑,确实也可以自圆其说,但就是和原著的精神毫无关系。


亦舒base上海,就得狗血化?

《承欢记》不是第一个爆改亦舒原著的。

看过一个评论,怀疑内娱是不是有什么亦舒爆改计划,要把她原著里发生在维港的故事,统统移植到上海来,改地方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会加大狗血程度。

比如《我的前半生》,原著里男性角色不算少,离婚后的罗子君最后嫁给了一个和唐晶未婚夫是同一种类型的男人。

电视剧则直接大改,改成闺蜜两个爱上同一个男人,出现了亦舒书里决计不会出现的两女争一男戏码。


于是帮助被出轨闺蜜离婚,又帮她重新找回人生的唐晶,面对的就是来自男友和好闺蜜的双双“背叛”。

这也让罗子君这个角色,像如今的《如懿传》成为大如一样,被追剧观众们反复赛博审判。

当然,前半生的狗血点不只是三个关键角色的关系转变,还有很多迎合市场而发生的人物变形

穿着开司米精致体面的中产阶级罗子君,变成了烫着小卷穿着大红大紫大绿的市侩上海太太,说的出“教养比之婚姻家庭,是不值一提的东西”,这种极挑战三观的话。


剧版唐晶已经是变形相对小的角色,但仍然将她写成贺函一手调教出来的都市女性,实在是对亦舒女郎的拙劣描摹。

至于新加的男主贺函,作为新角色没什么好说。

但多说一句,原著里的男性角色,都是两个女生生活变化的陪衬。剧里赋予贺涵的,却是两个女生的精神“教父”,指引她们人生成长。


和《我的前半生》相比,《流金岁月》终于没有搞出什么南孙和锁锁再爱上一个男人的戏码。

但你细看,仍然会发现创作者为了改编而添加了许多旁枝末节。

比如王永正从天而降和南孙走起了欢喜冤家的感情线,实在是有点过时又老套。


其实剧版主线和原著已经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在这样一个套着人物壳的故事里,仍然塞入了不少狗血环节:

闺蜜帮忙打小三,绿茶撩拨有妇男,关系暧昧爷孙恋,样样是吸引下沉市场的爆点。

不过整体改编还算过得去,隔壁影版的《喜宝》因为原著就很复杂纠葛,单论狗血与否没有意义。


如今的《承欢记》,母女的复杂情感,则让位于编剧增加的浅薄悬浮职场戏。

同时也必须搞出一个富二代男友隐瞒真相,来一出“门不当户不对”的狗血亲家见面嘴炮。


以至于让我不得不怀疑,改亦舒的编剧,是不是都是什么狗血文爱好者?猛猛加一些恶人恶事,情节极端化狗血化,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原著精髓了。

但问题也来了,为什么亦舒的文都要经历“魔改”,是作者单纯改编运太差?


难以改编的亦舒

看过师太小说的都知道,她的作品,确实很难改。

一部分在于她的作品重人物轻情节,很多故事都在极短的描摹里,三两句讲尽,一旦要影视化,必然要面临一个细节上的扩充。

只要思路进入现代剧常规改编范畴,那就必然要走向狗血drama的路。


影版《流金岁月》就整成两女爱一男

而另一部分,则在于她原著的风格,很像榴莲。

喜欢的,格外欣赏她对“精致利己”褒义描绘的思维价值;不喜欢的,不管是什么女主,都通通归于“三观不正”。

因此,如果改编当中无法保留她那股子“我就是要”的自以为是劲儿,便总是差点意思。


其实亦舒的“既要又要”,是非常女本位的,宛若卡门玩弄男人一样睥睨四方。

她笔下的女主,既没有琼瑶的我见犹怜感,也没有张爱玲的众生皆苦味儿。

说是有一些女性主义萌芽的理念,但她们身上没有绝对的独立女性标签,不会往自己身上加道德束缚:

《玫瑰的故事》里黄玫瑰和有妇之夫周士辉在一起,人家老婆还怀孕了。黄玫瑰的哥哥求她,别跟这种男人搅和在一起,她却说男的主动来找她,至于他老婆如何是他自己家的事儿。

《喜宝》里,更是一堆宣扬物质至上的名句。


亦舒笔下的女性,明明知道自己会伤害其他女性,也还是会该伤害就伤害的。

渣几个男的,就更没啥了,男的在亦舒笔下,那都是虫子。

这样的故事,在维多利亚港如鱼得水,是适应当地的生态的。

前不久有一则新闻,宝妈想要茶餐厅的冰块,把奶粉冲兑到合适的温度,之后她吐槽这都要收费,结果网民一边倒支持冰块本来就要钱,凭什么你带婴儿就要给你。


但移植到内娱,亦舒精神就变成了福寿螺。

看着好像有格调,但真照原著拍,就算过审,观众也要就女主三观到底值不值得拍成剧,大战三个月。

师太不信感情,亲情是寡淡的,爱情是虚无的,友谊是破碎的,所有真实都要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上进行。

故事里的男性,多数可以说是没有存在的意义。

要么是被女主当跳板,要么是女主的饭票,要么是女主爽一把的玩伴,人人平等如一沓抽纸,不管是用来擦鼻涕还是桌子,归宿都是垃圾桶。


《承欢记》改成现在的样子不奇怪,个人觉得已经算是亦舒改编里,质量稍好些的那一档了。

有没有可能改得更好看?肯定是可以的。

只是如何把名义上以物质换来的感情落地到剧集,多数片方没有更好的思路,多数观众也没有更好的思路


E姐结语

我并非师太的铁杆书迷,但在青葱懵懂的少女时期,也确实曾为她书里的女郎流过同情泪,对那个时代的维港,存有一种迷朦般的向往。

所以我特别理解,一些书粉面对亦舒坎坷不能语的改编运戚戚然,然后对炮制的内地剧大声批评。

但从从业者的角度我也还是想说,亦舒的作品改编难度确实在那里,就拿朱锁锁来说,原著里那样的捞女上位史几乎不可能以“双女主”身份,出现在内地剧里。

大刀阔斧的改编是必然的,靠美貌重走职业线,是一种更合乎逻辑的精神继承。

那或许有人会说,既然难改,不买ip不改不就行了吗?是,这看起来固然是个一本万利的好法子,但在ip改编的角度,那又是另外一番话了。

而且这几年,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房子接连遭遇强行“装修”,看的糟糕版本多了,再看亦舒的改编,单从剧的角度来说,比那些粗制滥造还是强了不少。

只是还是很遗憾,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一个真正对味的亦舒女郎。

今天的深夜话题:

你怎么看亦舒的“狗血化”影视改编?

来评论区聊聊吧~

重生之我在豪门当保姆

国剧现形记(三):IP玄学之好作者也未必有好观众缘

虽然演员没有冲击国际大奖,但是国剧全球化指日可待


-今天头条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爱看剧的碧雕&甜辣酱

值日生:甜辣酱 美编:树懒

本文标签: 亦舒  改编  喜宝  剧版  张爱玲  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