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咬我歌词 别咬我歌曲信息
2024-05-25
更新时间:2024-05-26 03:02:32作者:无忧百科
近两年的国剧市场,出现了一股“孤品潮”。
何为“孤品”?
不仅是指之前极少见到,未来更难以复制。
比如去年同期,有写尽东北往事的《漫长的季节》;
到了年底,《繁花》又缔造出有腔调的“海派复古美学”。
它们不属于流水线制造的工业产品。
无论面子还是里子,都透着一股不可模仿的气质。
到了今年5月,“孤品潮”又迎来了一位超强选手。
某个角度来说,它的“孤品等级”,比前两部还要高。
这就是近期热播的《我的阿勒泰》。
巧合的是,这部剧的两位主演,恰好也来自上两部孤品——
《繁花》的“玲子”马伊琍,在剧中饰演女一号张凤侠;
《漫长的季节》的“傅卫军”蒋奇明,在剧中饰演外来打工仔高晓亮。
只看形象对比,两位演员的新角色,都发生了不小颠覆。
再看这部剧的画面。
虽然只有8集,但直给到观众的,却是“壁纸级”的视觉震撼。
雪山,沙漠,戈壁,草原……
这些难得一见的奇观,在剧中却是角色们“看到麻木”的日常。
景美,人也美。
尤其是于适饰演的巴太,刚出场就硬控观众。
与山野风光适配度极高的率性潇洒,俊美的脸上有着未被世俗沾染的孩子气。
如果只是这些,这部剧也算不上孤品。
更不会让豆瓣近12万人,将这部剧评分一路拔高至8.8。
在皮哥看来,这部剧可以浓缩成剧中的四句台词。
看懂了这四句台词,这部剧的看点和精髓,也就一览无遗了。
01、
“生你下来,是为了给别人服务的?”
她叫李文秀,一直努力想做一个“有用”的人,但总是事与愿违。
虽然梦想是成为作家,但现实情况却是高中没毕业,如今在一家餐馆当服务生。
闲着的时候,她会在本子上写点东西,但这些文字却只能引来周围人的嘲笑:
高中都没毕业的人,还痴心妄想当作家?
即使做社畜打工人,她也总是干不好,不是掉双筷子就是摔碎个碗,没少被老板痛骂。
没过多久,老是“白日做梦”的李文秀,带着100块钱的遣散费回家。
李文秀是“疆二代”,多年前父母参加建设兵团来到新疆,从此在新疆扎根。
如今父亲去世,家里只有妈妈张凤侠和老年痴呆的奶奶,在阿勒地区经营着一家小卖部。
对于生活在阿勒泰的哈萨克族游牧民来说,张凤侠的小卖部简直是阿勒泰的“宇宙中心”。
放眼看去,方圆百里内只有这一家小卖部,当地人想买东西、想打电话都要到这里。
由于经常打交道,一些牧民会把钱记到账上,有的到现在也没还。
想要“发挥点作用”的李文秀,决定帮妈妈去和那些牧民“债主”讨债。
越是想有用,越是容易弄巧成拙。
因为不会说哈萨克语,李文秀只能连蒙带猜的瞎比划,到头来总是碰一鼻子灰。
壮志未酬,她先是掉到水沟,之后又踩到马屎上。
一番骚操作让李文秀又气又无奈:看来自己马上要走马屎运了。
打心底里,文秀觉得自己是个“很难有用”的人,所以一直想证明自己。
当她终于为妈妈讨到第一笔钱时,不自觉地松了一口气。
她满怀期待地问妈妈,自己是不是个有用的人?
没想到张凤侠反问女儿: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服务别人的?
说着她指向身边的草原:
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就叫有用;
要是没人用,它就这么呆在草原上也很好嘛。
庄子曾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强求有用,反而会被有用所累;不如以无用之心,行有用之事。
张凤侠的这句话,也是对所有社畜的一记“清醒暴击”:
与其内卷内耗,在有用这件事上战战兢兢,不如坦荡一些,放下执念。
02、
“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如果给剧中人物颁一个“最具情绪价值奖”,非张凤侠莫属。
张凤侠名如其人,做生意公平公正,为人不拘小节,行事作风真个像潇洒恣意的女侠一般。
某天晚上,一家人正睡着觉,床突然塌了。
文秀被吓得目瞪口呆,张凤侠毫无波澜翻个身接着睡。
在她眼里,只要天没塌下来,都不算事。
所以她任由女儿尝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大不了摔个跟头再回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作为一个外族人,张凤侠在这里过得如鱼得水,在牧民中颇有声望。
她对牧民的生活习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
你可以不赞同他们,但不可以居高临下的改变他们。
不逾越,懂分寸,正是这份尊重让她在当地牧民中得到尊重。
感情上,她也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
在买羊的途中,张凤侠意外搭救了在戈壁滩挖玉却被同伴抛弃的高晓亮。
单身许久的她,在这个夜晚重燃爱的火焰。
不久后,高晓亮带着张凤侠等人的货进城去卖,自此一去不回。
张凤侠虽然很伤心,但很快她就抹抹泪,嘴里念叨着“去你的吧”,就此释怀。
当别人问他“你男人是不是带着货跑了”,她潇洒一笑:
一个男人跑了就跑了嘛,有什么了不起,没了可以再找一个嘛!
她没有一味沉溺在失去的泥潭里,而是直面现实,愿意为自己的恋爱脑买单。
还记得故事一开始,李文秀在听作家的讲座时,作家告诉了她一个写作秘诀:
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爱与被爱,才能够收获相应的成长。
这不仅是写作的秘诀,亦是活在当下的真实感知。
03、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在《我的阿勒泰》原著中,作者李娟如此描述阿勒泰的风光:
“上面是天,深蓝明净;下面是草场,一碧万顷。”
到了剧中,文字所描绘的景象得到完美还原。
广阔的草地遍布黄花,远处是苍翠的松柏环绕;
大漠无垠,转场的人们骑着马,牵着骆驼,阳光勾勒着沙漠的轮廓;
蜿蜒的哈巴河粼粼波光,孩子在河边嬉闹,捡拾着五颜六色的石子,远处雪山与林木的青白交接。
每一幅画面都充满生命的律动,让人有种“隔着屏幕吸氧”的满足感。
而我们惊叹的鬼斧神工,不过是当地人见怪不怪的日常景象。
就像文秀抱着小羊惊叹“好可爱”,一旁的哈萨克族小孩却来了一句:
好可爱,十块钱一公斤!
我们视为“绝美”的山川草木、牛羊骆驼,是他们再真实不过的生活。
就像护边员朝戈说的:
牛羊,是牧民的一切;水草,是牛羊的一切。
牧民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因此在发现有人为了挖虫草,在草原上各处打洞时,朝戈他们非常愤怒:
这种破坏会让草原陷入慢性死亡,最终也会是游牧民族的慢性死亡。
这种靠天吃饭的生活,注定不会风平浪静。
除了要保护草场,牧民们在不同的季节,还要赶着自家的牛羊翻山越岭前往不同牧场。
比如春夏之交,他们要从相对干旱的春牧场,转场到水草丰茂的夏牧场。
转场之行漫长而艰苦:举家搬迁,风餐露宿,还要看顾好牛羊以防狼群的袭击。
一年的大半时间,他们奔波辗转,大半时间都是在马背上度过。
但对于哈萨克族来说,转场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节日,如同日常的婚丧嫁娶,是重要的人生大事。
所以他们会整装待发,穿着体面,用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这场轰轰烈烈的行程。
为了拓展小卖部的业务,张凤侠带着婆婆和女儿,也跟着转场的巴太一家前往夏牧场。
她担心赶这么久的路会把衣服和鞋子弄脏,专门换上了旧的衣服鞋子。
途中路过朝戈家时,朝戈的奶奶看着张凤侠破破烂烂的鞋,说了这么一句话:
再颠簸的日子,也要闪亮地过呀。
看似轻盈的一句话,流露的是化苦难为甘露的生命力量。
无论什么时候,不要失去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是哈萨克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04、
“鹰也不让养,猎枪也没收了,还算什么猎人?”
《我的阿勒泰》里展现了很多哈萨克族的民族特色。
比如杀羊之前,他们会围在一起祈祷为羊进行传统的“巴塔”仪式;
心爱的马儿死了,他们会割去马的头颅挂在树上以作纪念;
还有盛大热闹的古尔邦节,赛马表演、射箭比赛、羊角舞等轮番上演。
除了各种民俗生活的展现,还有一个更严肃的主题:民族传统的坚守与消亡。
巴太的父亲苏力坦,是传统的坚定维护者。
他不同意让巴太在马场工作,而是想让小儿子回来一起放牧,就像他们的先人一样。
大儿子离世后,苏力坦对于大儿媳改嫁的事一度也要固守传统,让她“夫死随弟”,嫁给巴太算了。
后来他同意大儿媳可以改嫁到别家,但孩子得留在他们家。
两个孩子尚且年幼,以后还要上学,四处颠簸的苏力坦如何照顾得好?
在苏力坦看来,在祖先的老规矩面前,孩子们只需要服从,指定不会办错事。
另一方面,这个“暴君”又有着老一代游牧民的忠厚和坚毅。
大儿子去世前,因为喝酒欠了小卖部不少钱,他把最珍贵的骆驼抵押给了张凤侠。
张凤侠母女遇到狼群,也是他及时出手救她们。
这个看似霸道的大家长,实则有着难以言明的痛苦。
年轻时,他是声名远扬的神枪猎手;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养的鹰放归山林,猎枪也上缴给了国家。
一身本领的老猎人,没有了用武之地,这让他感到无比悲哀:
鹰也不让养,猎枪也没收了,我还算什么猎人?
时移事易的变化固然让人唏嘘,但该来的总要来。
就像李文秀说的,传统并不一直都是那样的,它们始终在发生变化。
就像一百年前没有仙女湾小道,两百年也没有猎枪。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每天都在发生。
看似世外桃源的彩虹布拉克,无法阻挡现代文明的到来。
人们转场时不再选择传统的危险的山道,而是走宽阔安全的公路;
草原上不再只有牛羊,摩托和汽车也悄然出现。
新的时代的到来,必然会有旧的事物随之隐去。
与其感怀神伤,不如“向前看,别回头”,过去的终将过去。
05、
在理想和主义之前,先有生活
和原著一样,剧版也是山野田园风的“治愈系”路线。
就像有观众说的:看完这部剧,感觉行尸走肉的身体开始回温了。
导演滕丛丛曾两次到阿勒泰采风,在伊犁参加过婚礼,在富蕴参加过葬礼,民俗风情进行了深入了解。
用导演的话说就是,没有这两次采风,原著关于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可能就无法触达。
故事里,有李文秀这一代关于理想主义的向往;
有奶奶这一代挥散不去的乡愁;
也有对生活的美和诗意的探寻。
但《我的阿勒泰》不只是关于诗与远方的田园诗歌,阿勒泰也并非浪漫化的乌托邦。
处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也要面对家庭的束缚,直面命运的残酷。
故事最后,巴太为了救文秀,忍痛将受惊的爱马“踏雪”射杀。
两人之间懵懂的纯爱戛然而止,巴太去了马场,文秀回了城市,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就像导演说的,19、20岁的爱情萌动,不一定会有圆满的结果,但却是促成我们蜕变的现实。
在理想和主义之前,先有生活——
这是《我的阿勒泰》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意义,也是其他治愈剧容易忽略的“真实”。
放眼望去,在《我的阿勒泰》这条赛道,几乎没有相似的竞品。
也正是这样,才显出这部作品的难能可贵。
该剧在央视首播当天,就以1.5%的收视率登顶第一。
如今随着口碑的不断发酵,这部剧或许也会和《漫长的季节》《繁花》一样,走出“后期发力”的口碑长线。
真心希望这部剧不要成为被市场和流量牺牲的“遗珠”,希望创作者的用心能被更多人看到。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