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陪伴、带娃上班 给暑期账单做“减法”

更新时间:2023-08-29 12:08:04作者:无忧百科

亲子陪伴、带娃上班 给暑期账单做“减法”

这个暑假,陈先生没有为孩子安排满满当当的培训课或夏令营,一次家庭出国旅行、一次媒体素养体验营、一次回老家撒欢“放飞”,其他时间都在相互陪伴中度过。假期为亲子共处创造了机会,不少家长选择在这个时机,弥补孩子日常在校期间缺失的亲子交流。

陪伴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方式。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相互嫌弃”时如何调整心态?家长们发现,在亲子陪伴中,亲子双方相互治愈、共同成长。

和孩子一起做些“无用”之事

“一来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二来得益于我是自由职业者,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多。”作为五年级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小学生家长,陈先生和大部分北京海淀家长不一样,他没有用比赛、集训、培训、夏令营等填满孩子的整个假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孩子一起,数大树年轮、抓昆虫、看星星……都是些看起来“无用”之事。

家庭旅行是早早计划好的暑假项目。陈先生希望带孩子看世界的纷繁多样,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认知能力,同时拉近亲子关系,于是安排了为期一周、收费17000元的新加坡之行。“孩子们也需要自己的旅行、自己的空间。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孩子们在之后能开开心心地跟家长们聊聊自己这段日子的细节,我觉得这就够了。”

聊天、当“街溜子”……陈先生陪伴孩子的方式很多。“我们就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走,边走边聊。有时是出于学习或者激励学习的目的,有时是基于想培养孩子在某方面的兴趣,就引导他对这类事物产生好奇心。”

父子聊天的内容不止于此。除了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陈先生还会把自己当做个孩子,和娃一起“沉浸式”数年轮、抓昆虫、看星星、看云……“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会调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尽量把植物、昆虫、天文、地理、力学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讲给孩子听。”陈先生说道。

虽然夏天比较炎热,陈先生还是会抽出时间,尽可能带孩子做一些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打乒乓球、踢足球等等,都是父子喜欢的项目。

陈先生和儿子还有其他的“玩伴”。他们买了两颗乌龟蛋,观察孵化过程,小乌龟孵化后,父子俩能一起做的事儿更多了。这个假期,陈先生家里还多了个成员——一条小土狗,也成了让娃开心的玩伴。

暑期期间,陈先生还把孩子送回老家“放飞”了一周。“他想回老家和舅舅一起打游戏。每个假期,我们都会让孩子跟他舅舅疯几天,娃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放松的方式,同时这也是表达亲情的一种方式。”

“孩子在老家的时候,跟舅舅玩游戏会玩到凌晨,我们也没有阻拦。因为我很放心,当他从老家离开的那一刻,就能从游戏中抽离出来。我觉得家长的关心无所谓对错,每个家庭都有内部运作的规则,只要和气、包容、都在往前走,这就很好。”陈先生说道。

体验父母工作,充当得力小助手

这个暑假,对于不少家里没人带娃、又不得不工作的职场人来说,带孩子上班不失为一种选择。

创业者王女士的带娃上班经历有些特殊。她是资产配置管理师。一方面有出差谈客户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希望女儿可以通过旅行更多了解世界,于是,她把即将升入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朵拉(小名)发展为自己的“小助手”,带着女儿边工作,边感受各地风情,品尝美食。


朵拉充当“小助手”,和妈妈王女士一起出差,顺便旅行。受访者供图

“一开始说日薪50元,朵拉觉得少,我俩就协商为120元一天,她主要负责处理我的电话信息。”王女士说,她平时会自驾到各地开会,因业务繁忙,有时路上会有上百条信息难以回复。朵拉的任务就是帮她阅读信息并按指令回复。

“有个瞬间,让我发现她有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王女士回忆,有一次客户在语音信息中提到了一个比较难的概念,让她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没想到朵拉迅速通过搜索引擎查阅了这一概念,帮助她应对。

“女儿的表现让我很惊喜,小家伙却一本正经地说,‘坐在车里的不是一个小傻子,好嘛’。”孩子的一句回答,让王女士感慨万千。同时,王女士也希望女儿可以通过这段共事的经历理解母亲,“我一直对她很大方,只要不是过分的要求都会满足,有时她会念叨‘妈妈真有钱’,希望她能够通过跟着我工作,理解妈妈的钱并不是轻易赚来的。”王女士笑道。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王女士看来,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因此,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她也提醒自己,要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此外,王女士尽量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用温度与共情,内化孩子责任意识,帮助孩子发挥个性中积极的方面。

亲子互相治愈、互相激励

“这段时间爸爸妈妈一直在陪你,是不是很开心?”“明明是我在陪你们。”7月底,在带娃上了三周班后,刘女士被儿子一句话怼得哭笑不得。但她也发现了孩子的成长,“看到我们很忙,他会乖乖在一旁写作业,或者跟同事带来的小朋友玩。”


刘女士的儿子乖巧地坐在无人的工位上看书。受访者供图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陈先生也在思考,如何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改变陪伴方式,提高陪伴质量。

“现在主要引导他的情绪,毕竟要进入青春期了,我会比较关注他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比如同学之间的关系、对老师和学校的看法,以及对社会的观察和对未来的规划。孩子目前还愿意和我聊,虽然我也不确定自己的很多观点和建议在他长大后还有没有用,但父子之间聊天也挺开心的。”

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简单。时间久了,父子俩也会互相“嫌弃”。这时陈先生会直接和孩子说:“做点你喜欢的事,我们安静一会。这个时候他就会自己找本书看,或者鼓捣他自己的小玩意儿。”

“这段时间的陪伴让我更客观地认识到孩子的潜能,我看到他对某一个事件的探索和执着,无论是围棋、象棋还是魔方,我都能观察到真正的沉浸和成长。”陈先生说道。

同时,他也更加看清了孩子的短板,去掉了部分“父母滤镜”。“例如他过于自我、缺少共情能力、自驱力不足。以后我也应该转变心态,适当地做一个‘旁观者’。”但陈先生仍然给足孩子温暖与共情。“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而非嘲笑,并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孩子。”

“我一直觉得,我和孩子是相互陪伴,至少在他青春期之前是这样的。”在陈先生看来,和孩子的相互陪伴对自己也有激励和促进,“我在做一些事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想起孩子认真的样子。”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杨菲菲

校对 薛京宁

本文标签: 带娃  玩伴  小助手  孩子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