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孩子快速地认识钟表 如何教孩子快速地认识钟表
2024-05-08
更新时间:2024-05-09 01:56:26作者:无忧百科
微信推送规则改版了,未被星标的公众号文章无法展示完整封面,很容易错过。为防走丢,小伙伴们都加个星标吧,步骤如下~
孩子抱着手机平板不撒手,又或者是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电视看,每当这时,家长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担心起孩子的视力问题。
诚然,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看确实对眼睛很不友好,作为医生妈妈,我也强烈建议家长们限制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除了“伤眼”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是“伤脑”。
儿童过度使用电子屏幕
是真的会变“笨”
老一辈人总说的“玩手机玩傻了”,虽说有些夸张和绝对,但并非没有道理。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每天花在电子屏幕上的时间越多,其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注意力、情感发展以及日后的学习成绩就越有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一项共纳入了7097名儿童并发表在JAMA Pediatrics上的研究发现,较长的屏幕时间可能与幼儿发育迟缓有关:1岁儿童的屏幕时间与2岁时精细运动以及个人和社交技能的发育迟缓有关,与2岁、4岁时的沟通及解决问题的发育迟缓有关,屏幕时间越长(每天超过4小时),发育迟缓越明显。
还有研究认为幼儿长时间接触屏幕,可能损害大脑发育,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尤其是语言能力。
比如一项研究显示,15个月至48个月大的儿童每天花2小时看电视,其语言发育迟缓的可能性会增加 4 倍。如果儿童在一岁之前就开始看电视,每天超过2小时,语言发育迟缓的概率将增加 6 倍。
与未接触电视的儿童相比,6个月大的儿童平均每天看2小时电视,14个月大时认知能力较差,语言水平较低。
日本一项研究还对此提供了影像学方面的证据。该研究发现,儿童观看电视的持续时间和左额叶皮层的灰质增加有关,从而对语言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图三为横断面分析、图四为纵向分析
横、纵两个方面均证实了电视观看对语言功能的负面影响
低质量的屏幕内容
抢走了孩子宝贵的发育时间
对于大人来说,电子产品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用得好还是一个不错的教育学习工具。
但对于低龄儿童来说,比如15月龄以下的孩子,他们还不具备理解屏幕画面的思维能力和处理视频语音的能力,将屏幕中的知识迁移到现实中的能力较弱,他们可能会被屏幕画面吸引,但不太可能从中学到有效知识,这也被称为视频缺陷效应。
相比于电子屏幕,对孩子发育起到核心促进作用的是现实中的积极互动和不同的生活体验。
举个例子,小孩子是不能通过电视屏幕来学会如何堆积木的,他们需要触摸到积木实体,从动手中反复练习如何把积木堆叠起来。再比如小孩子是不太能通过网络课程来学习语言的,他们需要在和成人社交互动、玩耍中习得语言。
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花费在电子世界里的时间增加了,现实互动必然会被挤兑,从而影响到孩子发育的方方面面,这是建议家长需要限制孩子屏幕使用时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限制电子屏幕的使用
注意这三点
通常认为,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不建议将电子屏幕作为教育工具。美国儿科学会给出的建议是,高质量的屏幕内容可能对18个月以上的孩子有用,但应该将其用作人际互动学习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简单来说,限制孩子电子屏幕的使用,主要注意三点:一是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二是屏幕内容的质量、三是家长的陪看互动不能少。
不要允许2岁以下的孩子独自使用网络媒体,对于2~5的孩子,家长要帮忙挑选出高质量的屏幕内容,并帮助孩子理解。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屏幕内容,尽量引导孩子将电子世界里所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总之,过度沉迷电子世界会麻痹孩子的头脑,耽误现实中的积极互动,从而对认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要做的就是不要让电子屏幕偷走孩子宝贵的发育时间,尤其注意不要让电视成为保姆。在现实中玩,从现实中学,这个道理对你我也适用。
参考文献:
[1]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ediatrics/fullarticle/2808593
[2]https://academic.oup.com/cercor/article/25/5/1188/311796
[3]Effects of screen exposure on young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review
doi: 10.3389/fpsyg.2022.923370
[4]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媒体问题
[5]https://publications.aap.org/pediatrics/article/138/5/e20162591/60503/Media-and-Young-Minds?autologincheck=redirected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2024年5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注:封面图片来源公众号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