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化妆品热卖,是谁在制造儿童容貌焦虑?

更新时间:2023-09-28 18:08:25作者:无忧百科

儿童化妆品热卖,是谁在制造儿童容貌焦虑?

提到“容貌焦虑”,很多人联想到的是青春期和年轻人对自己外貌的不满,这些焦虑的导火索可能是几颗红肿的青春痘,可能是熬夜带来的黑眼圈,也可能是塞不进辣妹装的腰围。

有心理学家指出,完全不焦虑是不可能的,适度的容貌焦虑是正常的,反映出的是年轻人对自己更好状态的追求,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毕竟如果是在温饱都无法解决的恶劣环境下,没有人会关心外貌美丑;但过度的焦虑不仅会心理失衡,还会使人将过多的精力用来追求外表的完美,继而影响到对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感知。

如今,容貌焦虑逐渐低龄化,甚至已经蔓延到了低龄儿童身上,不少商家正在利用这样的焦虑收割家长的钱包,除了常规的护肤品外,儿童彩妆类产品、儿童面膜正在淘宝热卖,销量动辄上万,不少商家打出了「会化妆的孩子更自信」、「满足女孩子的公主梦」等slogan,买家秀里也充满着女童化妆的视频和照片。那么,儿童是否真的需要这些化妆品,到底是谁在制造儿童容貌焦虑?

01 儿童化妆品热卖,会化妆的孩子更自信?

最近一周,淘宝“儿童化妆品”搜索指数上升了264%,淘宝的热搜榜这样解释:「为儿童专业化妆做的定制化妆品,安全配方、专业搭配、多场景适用,一套即可。」这类商品让人属实有点摸不着头脑,儿童为什么需要专业化妆?儿童化妆的场景是什么?


在淘宝搜索“儿童化妆品”,不少商品已经销量过万。

这些儿童化妆品大多数都是彩妆套盒的形式,外观上大量运用了芭比、冰雪奇缘、迪士尼公主等低龄儿童喜欢的元素,内容物则包含了唇彩、粉底、眉笔、眼影、腮红、亮片、指甲油等,几乎是一次配齐全套化妆品,价格数十元至两三百元不等,评论区不少买家秀晒出了自己年幼的女儿煞有介事的对着镜子抹口红的样子,评论区也充斥着「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化妆的」、「女孩子爱美,要从小培养」之类的观点,稚嫩的面容搭配着烈焰红唇,这样的“成人化”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违和。


尽管这类商品在详情页中标注了小金盾(儿童化妆品),并宣扬自己的儿童化妆品食品级、安全无毒、可水洗卸妆、指甲油可撕拉,但稍微了解一下“小金盾”就会知道,强调小金盾只是一种营销方式。

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指出,儿童化妆品应当在销售包装展示面标注国家药监局规定的儿童化妆品标志(“小金盾”),“小金盾”是儿童化妆品区别于成人化妆品、消毒产品、玩具等其他易混淆产品的区别性标志,非儿童化妆品不得标注这个标志。简单来说,化妆品包装上标注“小金盾”,仅说明这个产品属于儿童化妆品,并不代表该产品已经获得监管部门审批或者质量安全得到认证。

有不少家长表示,这些儿童化妆品只是给孩子当玩具玩。家长这种不以为然的心理也给了一些不良商家可乘之机,将儿童化妆品归类为儿童玩具,降低了检测标准和安全等级,这类彩妆玩具中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存在不小的威胁。目前市面上的不少儿童化妆品都是由玩具生产商生产的,连“妆字号”都没有,更别提符合儿童使用的标准了。

这真是一个既双标又魔幻的世界: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上盛行着各种孕期哺乳期禁忌的谣言,甚至孕妈能否化妆染发都会引起家庭矛盾,但这些价格低廉成分不明的儿童化妆品又被作为礼物送给低龄儿童,被直接涂抹在身体上,甚至可能被吃进去。

即使产品足够安全,价值观导向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款儿童彩妆套盒的淘宝首页写着「会化妆的孩子更自信」,将“自信”的性格特质与“是否会化妆”联系在一起,这种奇怪的逻辑正在误导家长和孩子,似乎化妆和自信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潜台词是会化妆→更漂亮→更有自信?

过于强调外貌修饰对个人性格特质的影响,必然会造成对其他性格影响因素的忽视。这也是一个双标又魔幻的点:在“扫兴父母”作为主流、教育资源极其内卷的东亚社会里,孩子们既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又要努力在学业、课外班上有所建树,这么多与性格相关的因素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什么会认为自信跟“是否会化妆”有关?


除了彩妆套盒外,儿童面膜的销量也在逐渐攀升,根据魔镜市场情报推出的《2023年H1消费新潜力白皮书》显示,今年上半年,在母婴赛道,儿童面膜已经超越儿童奶粉和宝宝饼干,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增长率达到218.2%,GMV为0.16亿元。

虽然GMV数据还不高,但是儿童面膜显然已经在儿童护肤品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于面膜对皮肤护理是否有效,这很难评价。已经有众多研究表明,面膜的实际功能主要是暂时性地补水,面膜敷太多的话,皮肤结构会变疏松,皮肤屏障和保护作用会减弱;而儿童的皮肤屏障作用、锁水功能相比成人都更好,不需要进行特别护理,简而言之,儿童面膜无非是商家营造出来的一种需求。

在淘宝很多儿童面膜的商品名称里,包含了“女孩”“女宝宝专用”等字样,宣传界面也是女童的形象,这也是一种刻板的性别暗示:女孩比男孩更需要进行皮肤保养。


那么,低龄儿童真的需要这些化妆品吗?根据《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0-3周岁的婴幼儿用化妆品功效宣称仅限于清洁、保湿、护发、防晒、舒缓、爽身,3-12周岁的儿童用化妆品功效宣称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卸妆、美容修饰、芳香、修护。

也就是说,3岁以下是不能使用彩妆产品的,3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一些安全的彩妆用品。当有舞台表演、节日装扮等需求时,儿童彩妆类用品还是有必要的,但绝不是日常需求。将化妆与自信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与女童联系在一起,无疑是针对儿童容貌焦虑进行的收割,同时也是一种性别的刻板印象。

02 最容易容貌焦虑的一代人做父母了

80后、90后大概是最容易容貌焦虑的一代人,而现在,这一代人开始做父母了,他们的容貌焦虑正在传递给自己的子女。

在大多数80后、90后女性的未成年时期,“想要变漂亮”就是有罪,甚至“漂亮”本身就是原罪,在小学中学阶段,必须要穿完全不显身材的宽松校服,头发剪短到耳朵,鞋子可能都要统一,甚至有的女孩子只是因为更出众的容貌或者更早发育的身材就会被荡妇羞辱。

等到高中毕业上了大学,脱离了唯分数论的环境,突然风向逆转,「大学是一所美容院」、「女孩子不能不化妆」、「化妆出门是对他人的尊重」,大家又开始减肥、学化妆、学穿搭、甚至做医美整形等。

而自媒体兴起的当下,出现了一大批颜值博主、时尚博主、美妆博主、穿搭博主等靠外貌吃饭的人,而这些人又在不断传递「美即是正义」、「女人必须变瘦变美」的信息,吃到外貌红利的人为了继续获取流量在大肆宣扬外貌带来的好处,没有吃到外貌红利的人在这种洗脑下认为只要自己外貌变得好看就可以吃到外貌红利。


(小红书上的“听劝,求改造”笔记)

「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孩子撑把伞」,这波容貌焦虑的父母笃信只要拥有更好的外貌就可以拥有更加顺遂的人生,早早地对孩子的外貌进行管理,对孩子的审美进行规训,容貌焦虑成为了一种代际遗传。

拥有美貌自然是好的,但美貌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资源,过度追捧稀缺资源只会造成更严重的内卷。美颜P图、化妆、医美,使得很多人误以为美貌变得常见,因而对自己外貌不完美的地方产生了过多的焦虑,甚至会引起心理障碍。

心理学上存在一种想丑综合征,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对自己外表的某些部位持有严重夸大的缺陷偏见,表现为对这些“缺陷”的厌恶、反感、羞辱,甚至深受这种观念的折磨而误入歧途。在很多关于容貌焦虑的讨论中,很多人焦虑的点都非常的微不足道,比如发际线、黑眼圈、法令纹、颈纹等,有人甚至会因为手指甲、脚趾不好看而自卑,而在周围人看来,这些“缺点”根本没有当事人想象的那么严重。

从更深层次来讲,「美」原本是没有标准的,但在父权制社会,「美」被男性凝视禁锢在了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女童装扮的「成人化」、年轻女性追求的「白幼瘦」、已育女性追求的「去妈味」,无一不是按照父权制审美形成的社会化审美。笃信「化妆可以让孩子更自信」的年轻妈妈们,大概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让年幼的女儿迎合男性凝视的审美。

有焦虑自然有人利用焦虑,颜值经济便是在容貌焦虑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减肥、护肤、化妆、植发、整形,各个细分领域都催生出了巨大的市场规模。美貌原本是没有标准模板的,一旦用「颜值」来形容,便开始有了分数,有了“提升空间”,而外貌的攀比是无止境的,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带来的收益如何衡量,也未可知。

03 容貌焦虑的代际遗传,是时候结束了

近年来,为了反抗父权制审美,社交媒体上兴起了一波「服美役」的讨论,「服美役」化用了「服役」一词,将化妆、穿搭、医美、整容等为美而做出的努力看作是迎合父权制社会的苦差。

于是,为了摆脱男性凝视、争取女性自由,不少人提出拒绝「服美役」,努力捍卫不美的权利。在一些拒绝「服美役」的极端女性主义看来,所有为了变漂亮所做的举动都是在「服美役」,包括穿裙子、留长发等。

然而,这样的无差别攻击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厌女,从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客体化变成了极端女性主义对女性的客体化,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叙事,变成了女性内部相互攻击的工具,被指责者几乎无力反抗。

对美的追求有没有错?当然没有,爱美是人的天性,但在追求美的路上,也不妨思考一下,你所追求的美到底是什么?你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使你快乐了吗?


容貌焦虑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必然会过度放大外貌的重要性,拒服美役则是在压制人类天性里对美的向往。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追求美的行为、重新思考追求的动机;尝试接纳原本的自己,放弃那些出于迎合、讨好的「美」的奴役,坚持那些出于自爱、自重的「美」的追求。

容貌焦虑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集体潜意识,这不是你的错,但这样的代际遗传是时候结束了。

本文标签: 彩妆  化妆品  护肤品  皮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