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典故 沆瀣一气释义

更新时间:2024-05-21 17:28:41作者:佚名

沆瀣一气典故 沆瀣一气释义

1、成语典故: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

崔沆是唐僖宗年间的官员,官至礼部侍郎,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崔沆担任主考官, 许多读书人都来到长安应考。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 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发榜那天,许多人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按当时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 如今刚好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一时,许多人聚在崔府门前,看个热闹。人们指指点点,津津乐道,于是,爱凑趣的人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本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不过后来有人听说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职,遭到他人质疑,于是便把“沆瀣一气”的说法暗指他们俩有私人关系。渐渐地,“沆瀣一气“从一句玩笑话变成了一个含贬义词的成语。

2、“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本文标签: 沆瀣一气典故  

为您推荐

沆瀣一气典故 沆瀣一气释义

1、成语典故: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崔沆是唐僖宗年间的官员,官至礼部侍郎,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崔沆担任主考官, 许多读书人都来到

2024-05-21 17:28

马生角成语出处 关于马生角成语出处

1、成语出处: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燕丹子》上卷2、成语故事:战国后期,秦国与燕国表面修好,互派王室的公子到对方国家去作人质。燕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

2024-05-21 17:28

为什么什么乐的成语都有哪些 为什么什么乐的成语的意思

1、为什么什么乐的成语都有:为善最乐。2、为善最乐,汉语成语,拼音是wéi shàn zuì lè,意思是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3、《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

2024-05-21 17:28

汗马功劳成语故事出处 汗马功劳有什么成语故事

1、成语故事:萧何是辅佐刘邦称帝的首要功臣。刘邦平定天下后,按功劳大小封赏群臣。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便封为酂侯(酂zàn,县名,今湖北光化县),赐予丰厚的俸禄。而其他功臣却认为萧何的功绩不足以封侯赐地,他们向刘邦抗议说

2024-05-21 17:28

泱泱大风出处 泱泱大风出处哪里

1、成语出处: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2、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季札自幼精通音乐,他访问鲁国时,鲁国特地为他举行一场演出。鲁国的乐工演

2024-05-21 17:27

冯驩弹铗出处 冯驩弹铗的出处

1、冯驩弹铗出处: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史记·孟尝君列传》引作“冯驩”)为孟尝君门客,不受重视。冯三弹其铗而歌,一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三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

2024-05-21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