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纠纷证据不足法院怎么处理?

更新时间:2024-03-23 20:12:01作者:佚名

民事纠纷证据不足法院怎么处理?

一、民事纠纷证据不足法院怎么处理?

出现民事纠纷的时候,如果通过其他的方式处理不了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而提起民事诉讼是需要提供证据的。

起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时候,如果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是可能不受理案件的,而起诉人是可以再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再提起诉讼。

如果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案件的证据不足的,人民法院可以作出原告败诉的判决,作出原告败诉的判决后,原告需要承担诉讼费用。

法院已经指定举证期间的,在举证期间内没有提交证据,而在庭审中提出证据的,法院应当责令说明理由,理由成立的,法庭予以质证;理由不成立的,法院可不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并予以训诫、罚款。

法院没有指定举证期间或者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当事人双方可以在法庭调查阶段任意提交证据材料。法庭应予以安排质证。

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二、民事诉讼举证的相关规定

“新的证据”,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二)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一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

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在庭审调查结束之前,法官需要询问当事人是否还有新的证据。

民事案件发生之后双方无法和解要进行诉讼的时候,能够提供对各种有利的证据,将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宣判,为此很多民事诉讼的当事人都会积极收集证据,向法院提交证据。当事人了解民事纠纷中相关证据规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当事人要提出新的证据,需要明确自己的证据是可以被采纳的,因为如果自己的证据不被采纳,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为您推荐

民事纠纷证据不足法院怎么处理?

民事纠纷证据不足法院一般是会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所以在民事纠纷案件的处理中,在起诉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起诉人先收集足够的证据,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收集证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协助收集证据,

2024-03-23 20:12

民事诉讼证据的举证期限的规定是什么?

民事诉讼证据的举证期限的规定是包括:不同的诉讼程序对应的举证期限、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延长举证的申请等。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30

2024-03-23 20:11

民事诉讼法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定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定是:一般实行的是“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特殊情形下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当作为判案基础的法律事实在诉讼中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一方当事人因此

2024-03-23 20:11

民事诉讼法谁起诉谁举证依据的法律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谁起诉谁举证依据的法律是《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我国在民事诉讼中关于证明责任规定的相当的严格,谁主张,谁举证是我国的民事诉讼举证规则,相比刑事和行政举证证明责任来看,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

2024-03-23 20:11

在我国什么是虚拟合同不成立?

在我国虚拟合同不成立指的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签订的虚拟合同缺乏成立的实体要件。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

2024-03-23 20:11

婚内一方有外遇离婚财产怎么分?

婚内一方有外遇离婚财产的分割是包括协议分割和诉讼分割两种方式的。协议分割的话,不用区分是否外遇离婚,只要双方同意即可。如果是判决离婚,一方的特有财产归本人所有,夫妻共有财产一般应当均等分割,必要时亦可

2024-03-23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