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销售假药罪会受到什么处罚?
2024-03-30
更新时间:2024-03-31 17:07:08作者:佚名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
我国过去虽然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以及有关的司法解释中已经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不少特别规定,但是由于这些规定均散见在其他有关制度和程序中,缺乏系统性。《刑法草案》在吸收过去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专章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进行规定,彰显了国家对未成年犯罪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教育、感化、挽救和改造”的方针。特别应当提到的是,《刑法草案》除了整合现行规定以外,还在两个方面有重大突破:
1、对未成年人犯罪设置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2、确立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犯罪记录予以封存,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这两个制度的确立,对于未成年犯罪人消除犯罪污点、尽快回归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二)特定范围公诉案件的和解程序
近年来,学界对刑事和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实践中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刑法草案》在吸收学术研究成果、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刑事和解采取了既积极又审慎的态度:一方面将刑事和解程序从原来的自诉案件扩大适用到公诉案件;另一方面又严格限定和解程序的适用范围,将其限定为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犯罪,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案件,以及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的过失犯罪案件。和解程序引入公诉案件,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节省国家司法资源将会发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限定其范围又充分体现了国家刑罚权的严肃性,有利于保证司法公正的底限。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由于没有缺席审判制度,无法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或者死亡后案件中的违法所得的没收问题。
(四)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法》针对精神病人都建立了强制医疗程序,其目的在于预防精神病人再次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避免精神病人自我伤害。我国此次刑事诉讼法修订草案,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规定对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致人死亡、重伤,依法不负刑事责任,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精神病人,由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并对人民法院的决定程序、强制医疗的解除程序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等作出规定。
这一特别程序的增设对于保障公众安全、维护社会和谐有序、及时妥善医治精神病人都将发挥重大作用
对于未成年人的主要方针是再教育,倾向感化的改造。满足条件的可以不起诉该当事人或对其犯罪记录实施保密措施,以保障其往后的人生能回归正常。而精神病人思维行为不受控制,危害大于一般人,庭审时很大程度不能配合程序,对其实施特殊的强制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还有其他特定和解程序和没收财产程序可加快案件办理、赔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