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红利消失 HPV疫苗前狼后虎 万泰生物再次遭遇业绩失速
2023-10-31
更新时间:2023-10-31 14:56:55作者:无忧百科
(原标题:一人网贷 个人信息几十家企业共享——部分网络贷款平台涉嫌侵犯个人隐私现象调查)
并未在网贷平台注册或贷款,却因手机通讯录中的某人,或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贷款逾期,而遭到催债短信、电话的长期骚扰,有时甚至遭受对方的辱骂、恐吓……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这背后是部分网贷平台在APP下载、隐私协议签订等环节,大量获取借贷者手机通讯录等隐私信息并“共享”给第三方,有的平台竟将信息“共享”给近60家各类企业,其中隐藏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一人贷款逾期
多人无辜遭受“骚扰”
借款人在部分网贷平台贷款逾期后,随之而来的“爆通讯录”、短信电话频繁“轰炸”等操作,让不少“无辜人士”陷入“催债旋涡”。
“xxx欠款xxx元,尽快还钱。”今年下半年,重庆某高校的大学生黄莉(化名)经常收到这条短信,借贷人正是她的同班同学。同时,班上不少老师和同学也经常收到类似催债短信。
“大家对这位同学的借款行为完全不知情,却也被牵连其中,电话、短信轰炸令人不堪其扰。”黄莉说,后来该同学也因催债事件备受打击而选择退学。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黄莉的经历并非个例。福建厦门的李先生反映,大学同学在“分期乐”平台贷款逾期后被“爆”了通讯录,导致整个寝室的同学长期遭受电话骚扰。“将对方号码拉黑后,还会换号码打过来,直到我多次回拨骚扰电话表示抗议,对方才停手。”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以“催收”为关键词搜索,共显示45万余条信息。大多数投诉者表示,借贷者贷款逾期后,网贷平台往往对其通讯录好友、领导同事等多人进行“狂轰滥炸式”骚扰,其催收方式严重干扰正常生活。
中国裁判文书网一则文书显示,借贷者陈某在签署微博借钱个人隐私协议借款后,由于第一期欠款逾期,陈某和亲友开始遭到不明来路的电话、短信骚扰,不明身份人士甚至将陈某照片嫁接到色情图片上,并附上其个人信息发布招嫖还债的信息。
不仅是借款人通讯录的亲友无辜“中招”,部分群众反映,自己并未贷款或在网贷平台注册,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设置为陌生人的紧急联系人,也长期受到催债骚扰。
“你喜欢躲就躲好,看你的朋友、亲属能不能像你一样躲起来,到时候别怪我!” 今年4月以来,湖北襄阳的方女士几乎每隔几天就能收到某网贷平台发来的催债短信,称名为“周某某”的人仍未还款,其中不乏暴力威胁内容。
“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不知道我的隐私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感到莫名其妙的方女士向该平台致电反映情况后,对方回复称“可能是被恶意设为紧急联系人了”,方女士与对方交涉后,电话、短信骚扰依然不断。
隐私条例藏“玄机”
一人信息被数十家企业“共享”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网贷平台在APP下载、隐私协议签订等环节大量获取借贷者通讯录等隐私信息,并“共享”给第三方,有的平台甚至将信息“共享”给近60家各类企业。
记者下载并打开“分期乐”APP发现,用户要正常使用软件,必须先同意相关条款。《个人隐私政策》页面显示,平台可能调用位置权限、电话状态权限、相机权限、通讯录权限等,但也明确承诺,在用户发生失联、逾期等情况时,只会与紧急或常用联系人联系。
进入平台页面后,大幅广告语映入眼帘:“额度最高200000元,快至一分钟放款”。只需输入电话号码、获取验证码后,再勾选同意页面底部的《注册协议》《个人隐私政策》就能“领取额度”。
然而,与页面上部醒目的字体相比,协议内容颜色模糊、字号较小。记者仔细研究发现,借贷者一旦勾选“同意”,平台将收集、使用姓名、身份证号码及正反面照片、银行卡信息、行业与职业信息、收入信息、人脸信息、居住地址、位置信息等数十项个人信息。
多名借贷者同时反映,部分网贷平台动辄5、6个长篇隐私协议,且涉及法律术语,一些用户既看不懂、也没时间钻研,稀里糊涂就交出了隐私信息。
记者注意到,在大部分网贷平台上,用户隐私信息还将被第三方“共享”。比如,在“分期乐”《个人隐私政策》页面,“共享”用户信息的包括第三方商家、提供支付服务的合作商、资金清算银行、增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等;在“微博借钱”《信息共享清单》中,“共享”用户信息的包括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贷后管理服务公司等十几类近60家企业。
然而,对于信息将被第三方如何处理、平台如何保障隐私安全等问题,多家网贷平台却语焉不详。比如,某平台在隐私政策条款中指出,用户与第三方发生有关信息问题的纠纷应直接向第三方主张;“分期乐”则提及,因第三方服务瑕疵、系统不稳定等原因导致的信息丢失,用户同意不追究平台责任等。
另外,记者就“贷款逾期是否会遭到暴力催收”“信息授权给第三方是否存在泄露隐患”等问题咨询了多家网贷平台。
“分期乐”工作人员表示,平台对催收公司有相关规定和要求,但具体会否发生暴力催收或“爆通讯录”行为,平台也难以给出肯定答复。某普惠金融平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填写联系人信息是为了核实借款人资料的真实性,确保借款顺利完成,当借款逾期且联系不到本人的情况下,才会拨打联系人电话,至于“第三方是否会泄露借款人信息”的问题,平台已经通过隐私政策及其他信息授权协议等向用户告知, 用户可以自行查看。
“贷款需要收集用户那么多的隐私信息,并共享给几十家企业吗?其必要性有待商榷。”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郑志峰表示,部分网贷平台个人信息收集范围往往超过必要目的,但对第三方平台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却缺乏监管。
郑志峰说,从注册网贷平台账户、使用借贷服务开始,借贷者就陷入了弱势地位,要想顺利借到钱,只能同意相关隐私条款,即使后期因逾期而被暴力催收,也因为与网贷平台构成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而往往不敢主动维权。
隐私泄露埋下隐患
亟待加强精准监管
“目前,催收能力已成为部分网贷平台的‘核心竞争力’,获得用户越多的隐私信息,催收的‘力度’就越大,平台就可能获得更多收益。”北京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网贷业务也需要完善的风控体系和优秀的预测筛选能力,但部分平台贷款门槛过低导致坏账率较高,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催收环节,而这可能导致更多的人无辜受到骚扰。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网贷平台逾期的借贷者中,不乏遭遇现实困境、具有还款意愿但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贷者。部分平台采取“广而告之、不还不休”的催收策略,影响借贷者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干扰社会稳定。
“我在一家网贷平台有一笔借款仅逾期1天,沟通表示发工资后立即还上,但对方要求2小时内必须还款,并威胁要‘爆’我的通讯录,导致我心理压力巨大。”一位借贷者说。
郑志峰等专家表示,考虑到网贷平台收集的个人信息性质敏感、规模庞大,一旦发生泄露或滥用,轻则让用户的生活遭受各种骚扰,重则可能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危害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
“大规模的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东说,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贷平台转卖消费者信息行为的监管、查处和打击力度,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促使网贷平台合规合法开展业务,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公众维权意识。
业内人士表示,网贷行业“爆通讯录”等催收乱象的重要原因在于行业门槛过低,建议进一步出台操作性强的监管政策,明确准入门槛、催收方式等业务红线,既给予该行业一定的发展空间,又进一步将行业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