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站wtt常规挑战赛比赛时间是从11月7日开始吗?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9-22 08:25:07作者:无忧百科
晚清的名医陆士谔,在行医同时,一生也创作了百余部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一部写于1910年、以梦为载体的“穿越”之作《新中国》。
在书中,主人公陆云翔做了一个梦,梦里的上海道路宽阔,车马不绝;把地掘空,筑成隧道,安上铁轨,地铁飞驰,而最令人称奇之处,是写到上海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即世博会)。100年后,陆士谔的梦想化为了现实——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第41届世博会在上海举办。
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你也许会想到城市颜值高、交通便利、活动丰富、消费多元等关键词,而在城市化不断加速、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国的城市们而言,这一议题常问常新。尤其是智慧城市的理念不断进化,正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城市们一直在思考的证明之一。
如今,我们身处一个AI的时代,AI如何与城市融合?如果现在让陆士谔再来想象一次,或许他描绘的会是一个能够知晓城市中发生的一切,并独立思考的城市。
(一)重新定义城市的中国参与者们
不久前,一张1919年美国纽约的城市照片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感慨——画面里高楼林立的曼哈顿,看起来与100年后没有区别。
但美国记者简·雅各布斯并不喜欢摩天大楼们。在那本1961年出版、被称为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出色著作之一《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她对过去的“光辉城市”等理念带来的现代城市中公共生活及社会生态的枯萎进行了批判,在她看来,城市的尺度是人。从雅各布斯开始,越来越多的城市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开始推动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某种意义上说,雅各布斯重新定义了城市。
在今天,全球的城市也迎来了一次重新定义。实体建筑、城市空间与居住者们曾经古典的强关系,正被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弱关系替代,物理性的建筑、城市与无形的技术结合,迅速生长。我们正走向一个包含数据、算法、模型的智慧城市未来。
也许现代城市的诸多理念,都是来自西方,而在全球城市“智慧化”的今天,得益于中国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城市们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对城市的重新定义之中。
今年7月6日,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发布了《2023亚洲智慧城市排名》《2023二十国集团(G20)智慧城市排名》两份报告。报告显示,无论是在亚洲智慧城市排名中,还是在G20智慧城市排名中,北京、上海、深圳、重庆4个中国城市均位列前10%。此外,南京、成都、广州、苏州、杭州、香港六个中国城市也位列亚洲智慧城市前10%行列。
在上海南京路的南京大楼,作为著名历史建筑,它连接了过去,而作为上海试点的城市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它又通向未来。通过空间地理数据等资料,大楼和周边进行了超精细建模,利用3D渲染引擎实现了大楼外观、内部结构和周边街道的视觉还原,打造了一个城市智能体数字孪生创新场景。同时,接入政府业务数据、专业机构数据、物联感知数据、门店管理数据、环境数据等多维实时动态数据,融合华为云、大数据、AI、边缘计算、5G等多种先进技术,以生命体、有机体这样的视角,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实时预判、实时发现、实时处置,让大楼“活”了起来。
单元可以被复制,城市可以“数字孪生”。在深圳,人们用数字技术在一座物理世界的实体城市之外,打造了另一座平行存在的虚拟数字城市,楼房、路灯、消防栓……一切城市基础设施好像都有了生命,通过实时数据的流动,可以和它们交流。孪生一世界,智治一座城,这是福田通过打造数字孪生福田和元宇宙先行示范区而正在做的事情。
中国的城市们越来越“智慧”的大背景,是建设数字中国正在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工信部中国智造与工业4.0研究所所长王喜文曾表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在不断发生变迁,从单纯的无线联网、万物互联,进一步延伸到基础设施智能化、产业链智能化、智能制造、智能金融等。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中国社会治理、民生改善,以及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发展新趋势,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城市治理完成了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城市的“活”,对应的是管理的灵“活”,便捷的生“活”,城市+AI,最终依然回到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二)城市主官们、华为云与城市竞争力
智慧城市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城市的整体智能升级。其复杂性,正如《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治理》一书中指出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是典型的交叉学科。”
在中国,智慧城市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PC互联时代,主要是建电子政务网站,产生的是内部政务数据;移动互联时代,主要开发惠民的移动APP,产生互联网数据;3.0阶段,产生海量的物联网数据。
但光有数据还不够。中国的第一批智慧城市可以感知但不能行动,而现在,城市不仅要会感知,而且还能迅速做出反应。
这一变化,正在发生。
9月20日,2023数字经济峰会·城市智能升级主题论坛上,云集了上百位城市主官。他们在分享标杆城市实践的同时,更关心的是,“城市+AI”还能够给城市带来怎样的新进化?
2023数字经济峰会·城市智能升级主题论坛
今天,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有时日,如今很多城市都有了自己的“城市大脑”。但华为云希望的是更进一步,构建“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可进化”的城市智能体。从“ 脑”到“体”,赋城市以生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整个城市“全身”充满智慧。
从2013年提出ALL CLOUD战略,到如今华为云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主流云厂商之一——华为云已服务全球超过800个城市的数字化项目,连续多年保持中国政务云第一,大数据第一。这十年,华为在持续投入技术研发的同时,也不断加深着对智慧城市的理解。
中国“百城千面”的AI场景应用创新也因此源源不断地生长出来。
在成都,刚刚过去不久的大运会上运动员的交通出行重要性不言而喻,仅仅开幕式当天,运送世界各国运动员投入了3000多辆专车,单个车队绵延长度超过2公里。尽管是如此复杂庞大的规模,但大运会仍然实现了准时有序到达。这背后,是大运智慧交通指挥平台系统的力量。成都市交通管理局和成都交投信息港联合华为云,创造性地引入云计算、存储、网络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掌握车队位置,并根据车辆速度和路程自动估算抵达时间,及时对路线进行调整,避免了“一团乱麻”的状况,这也是人工研判变为自动研判带来的新面貌。
在武汉,武汉市水务集团和华为云共同打造的供水安全调度指挥平台凭着华为云的弹性计算、高保障服务、以及开放能力,保障了武汉市的供水安全,而一体化客户服务平台用全云化的技术为武汉三镇800多万市民提供服务,帮助供水服务流程从112个缩减为21个,涉水客户投诉率下降10%,热线咨询响应能力提升400%,服务完结时间缩短25%,用水故障处理效率提高33%。
在长沙,华为云助力长沙打造全国首个省会级城市视频云平台,接入水利、城管、住建、生态环境等业务部门视频20余万路,初步实现全市视频资源统一管理和运维,完成300余项场景预案归类,保障雨雪天气、突发灾害等情况下的快速指挥调度,“火眼金睛”守护城市安全。
这一系列案例,展现的是中国的城市们和华为云用一种务实的态度,基于各自的城市特点和本土化痛点场景,进行创新性的不同本土化落地,快速将科技力释放为生产力。
相同的是底层逻辑——生于中国,并与中国共同奔跑。
(三)大模型加速改变城市未来
这一奔跑,还在加速。
新的技术发展,让城市的智慧进化有了新变量。AI大模型正在成为城市创新的重要引擎,替代原来的小模型,大幅提升精度、准确度、以及场景泛化能力。
华为云是国内最早布局大模型的云服务商之一,早在 2019 年就已经开始投入大模型研发。今年,伴随着由ChatGPT引发的一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大模型竞赛,华为云也于今年7月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Cloud)上,正式揭开了盘古大模型3.0的面纱。一亮相就在大模型领域狠狠秀了一把“肌肉”。
盘古大模型 3.0 包括「5+N+X」三层架构,三层分别指 L0 层的 5 个基础大模型、L1 层的 N 个行业通用大模型、以及 L2 层可以让用户自主训练的更多细化场景模型。其采用完全的分层解耦设计,企业用户可以基于自己的业务需要选择适合的大模型开发、升级或精调,从而适配千行万业多变的需求。
关于盘古大模型的能力,举两个普通人也能听得懂的例子。
气象预测原来需要几千台服务器计算几个小时,华为盘古气象大模型在一台服务器上几秒钟就计算出了更准的结果,城市气象预测的速度提高了 10000 倍以上。它的预测精度,甚至超过了号称全球最强的欧洲气象中心的 IFS 系统。盘古也因此上了欧洲气象局网站,登上了Nature杂志,对全球气象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城市的气象局启动了和盘古的交流和合作。
再比如盘古矿山大模型深入到采煤的 1000 多个工序之中,仅仅挑选精煤这个环节,就能让精煤回收率提升 0.1% 到 0.2% 。这个数字什么概念?一家年产 1000 万吨焦煤的选煤厂,每提升 0.1% 精煤产率,每年就能多 1000 万的利润。
可以看到,不论是基础的技术能力,AI+云的产品服务体系,还是落到具体行业的应用案例,华为云均展示出了高度成熟、成体系化的业务能力。在大家还在争论谁是中国的 OpenAI 时,华为云已经开辟出了一条相当成熟的大模型发展道路。
面向「城市+AI」风潮,为了帮助城市把 AI 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华为云还在算力、数据、模型、场景四大层面持续创新,助力城市智能化升级。
而这也将给中国的城市,带来更多的“智慧”。
在2023数字经济峰会·城市智能升级主题论坛上,华为云计算公司副总裁、战略与产业发展部总裁黄瑾用两个“重塑”来展望未来。
华为云计算公司副总裁、战略与产业发展部总裁黄瑾
首先是重塑数字城市。数字政务提升服务市民的效率和满意度,数字经济赋能本地产业智能升级,数字文化让传播更智能,数字社会让社区治理更智慧;数字生态文明更好的保护绿水青山。
比如在广州白云区,大模型赋能新一代智慧城市管理,将4.5万多个城市部件、1.4万多个城管物资被纳入可视化动态管理,搭建起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于一体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针对占道经营、垃圾堆积、城中村治理等城市治理典型场景,华为云盘古政务大模型具备更好的通用性和泛化性,相当于为摄像头加上智慧大脑,实现7*24小时不间断“慧眼识事”;面向政务交互领域,可以实现政务热线的自然语言对话,意图精准识别和问题准确回答,让政务咨询更加专业和有温度,让智能热线、数字讲解员等场景拥有更流畅、更智能的体验。
其次,AI大模型还将重塑“以人为本”。城市由人组成,为人服务。这种服务,对于个人需求,是大模型的能力可以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专家助手,让每一件工作都更轻松,让衣、食、住、行、健康、教育等每一个环节更有幸福感。对于城市治理,是凭借丰盛复杂、浩瀚细腻的智能系统,去感知洞察“人”的多样化需求,从而让“人”在城市中的生活更美好,衍生出幻化万千的城市人文气象。
在共筑云上美好城市的路上,华为云还在携手更多伙伴一路同行。论坛上,华为云还联合业界标准组织、专家、客户和伙伴共同发起了“盘古政务大模型联合创新行动”,一起推进大模型在政务领域的落地。
(四)AI正在改变城市
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开始将 AI 技术应用于他们的作品中,探索这种技术对城市的规划,对建筑和艺术的影响和潜力。
如果说这是一种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显性创造,那么某种意义上而言,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一种隐性的创造,还更为重要,相比前者也更为复杂精密。
但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