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反补贴风暴袭来,比亚迪、吉利和上汽被选中

更新时间:2023-10-31 11:43:51作者:无忧百科

欧盟反补贴风暴袭来,比亚迪、吉利和上汽被选中



欧盟反补贴调查一旦启动,一般会出现三种结果。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任娅斐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中企图库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后,目光首先锁定在三家车企。

当地时间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经过抽样方式确定选择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启动反补贴调查。

10月27日,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称,吉利控股集团将积极配合欧盟的反补贴调查。

截至发稿,比亚迪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暂不回复。上汽集团也未对此事予以回复。

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演讲时宣布,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10月4日,欧盟发布立案公告,正式对产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调查期预计不超过13个月

据财新报道,调查将分“三步走”:首先,确定产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否得到了补贴;其次,这些受到补贴的产品是否对欧盟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造成了损害;第三,决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并评估这些措施是否符合欧盟利益。

欧盟此举在国内引发热议,行业内对中国电动车出口欧盟前景的担忧情绪愈发强烈。

“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进程和速度远高于欧洲车企。”McDermott Will & Emery 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全球中国业务主席吕晓飞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欧盟此次主动发起反补贴调查背后,真正担心的是,中国汽车制造商已在全球电动汽车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将欧洲视为一个重要的潜在市场。欧洲汽车制造商正在竞相扩大自身电动汽车生产,担心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不公平竞争。

从调查进度看,目前欧盟已经启动了第一步。自10月4日起,所有在华生产并出口欧盟的新能源车企需按照要求向欧盟提交问卷。问卷内容包含公司出口到欧盟的、在华的、出口到世界其他地方的纯电动汽车数量和金额。此外,欧盟还要了解产业链相关情况,包括公司锂、钴、镍、电池电芯等供应商名称。

长城汽车已在10月11日第一个提交了问卷。10月23日,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社交媒体上表态,“我们需要一个公平的、开放的贸易环境。同时,以长城汽车体系化的竞争实力,我们有底气在全球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而根据北京市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江家喜的预测,接下来欧盟委员会将会要求被抽中的应诉企业在2023年11月17日提交调查问卷答卷;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欧盟委员会将进行补贴现场核查;初裁将于2024年7月4日公布,终裁将于2024年11月2日公布。

欧盟为何抽调比亚迪、吉利和上汽三家车企?后续对中国车企有何影响?车企如何应对?

为什么是比亚迪、吉利和上汽?

中国向欧盟出口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主要包括上汽集团、吉利等国内车企,以及特斯拉、雷诺、华晨宝马等在华生产的外资或合资车企。虽然比亚迪、长城、蔚来、小鹏、奇瑞等企业均在欧洲市场有布局,但出口体量非常小。

按照海外出口数量排序,此前业界曾预测上汽集团、东风易捷特、吉利汽车、华晨宝马可能会成为深度调查对象。但最终名单没有出现合资或外资车企。

在这个问题上,多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人士均表示,并不意外,欧盟调查的重点就是中国车企。

“比亚迪、吉利、上汽都是向欧洲市场出口最积极的企业。吉利一直在欧洲有业务布局,名爵在欧洲市场的出口量最多,比亚迪非常激进。”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指出,这三家车企的潜力非常大。

自2021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同比翻倍至201.5万辆;2022年达到311.1万辆;2023年前三季度,汽车出口338.8万辆,同比增长60%,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82.5万辆,超过2022年全年。

欧洲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整理的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纯电动汽车33.8万台,同比增长94%;今年前8个月出口33.9万台,同比增长95%,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出口总量。

而从品牌来看,今年前8个月,上汽名爵、极星、比亚迪向欧盟出口的纯电动汽车数量分别为68815辆、24623辆和7634辆,位居中国品牌前三。

此次反补贴调查的特殊之处

欧盟反补贴调查一旦启动,一般会出现三种结果:一是因查不出重要补贴或其他原因,终止调查;二是经调查发现虽有补贴但没有损害等,不采取反补贴措施;三是经调查发现补贴、损害等,征收反补贴税。江家喜表示,根据欧盟已有实践,90%以上的案子会是第三种结果。

而一旦欧盟委员会决定征收反补贴税,一般会连续征收五年,且每五年都可以通过日落复审程序继续征收五年,直到无人在乎这个特别关税。

除此之外,吕晓飞表示,如果欧盟最终认定中国电动汽车补贴导致市场不公平,可能采取的制裁措施还包括:减少进口配额;对被认定违反规定的企业征收罚款;通过限制市场准入、技术标准等手段,限制中国电动车在欧盟市场销售;还可能根据新出台的《外国政府补贴条例》(FSR),对涉及补贴的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投资和并购活动进行审查。“但这些制裁措施并不一定会全部实施,具体措施将取决于欧盟调查结果和双方之间的谈判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反补贴调查还有其特殊之处,它是在欧盟没有发起相应的反倾销调查的情况下发起的。从技术层面看,江家喜表示,反倾销调查更加复杂,“欧盟方面需要准备更多资料,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尤其是在没有欧盟企业或企业联盟准备初步资料、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的情况下,欧盟委员会要尽快或主动发起反倾销调查,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非常大。”

因此,后续欧盟随时还可能再发起反倾销调查。

“届时,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将面临的不仅是被征收惩罚性关税,这些企业的欧洲实体还可能面临各类行为救济和结构救济措施,具体包括需提供被补贴的基础设施,被补贴的资产需要获得欧盟许可、降低产能或减少市场活跃度,并且剥离特定资产、限制特定的投资、公开被补贴的研发成果。这些救济措施可能比罚金来得更要命。”吕晓飞表示。

江家喜强调,中国有关企业现在就应该立即准备应对,欧盟可能对原产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倾销调查。

车企全面作战

对中国车企来说,欧洲市场是进军海外最重要的市场之一,面对如此情况,车企该如何应对?

江家喜表示,对应诉企业来说,理想的结案方式是终止调查、无损害、零税率、低税率或者价格承诺。“这五种结案方式对任何一个具体应诉企业来说,尤其是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来说,都可以说是胜诉。但是在整个调查结束之前,每个应诉企业都不可能确定应诉结果,因此只能全面作战,争取其中一种最佳结果。

江家喜表示,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一旦发布立案公告,前期进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应诉企业原则上只有37天左右时间准备和提交应诉所需所有资料和数据。短短的37天内,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从容完成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准备和提交。因此,对企业来说,尽早聘请专家律师团队着手应诉准备工作,是反补贴、反倾销应诉成功的关键。

同时,江家喜建议应诉企业要在补贴/倾销和损害两线应诉,不能仅应诉一头。“从一个具体应诉企业角度,如果自己有把握取得较好税率,有时不参加损害抗辩反而对本企业有利。但是,不参加损害抗辩,通常对企业所在行业整体利益不利;而且万一企业没有取得较好税率,就没有胜诉回旋余地了。”因此,江家喜表示他们鼓励企业参加损害抗辩,向补贴/倾销调查机关主张对欧盟内或国内产业不存在实质损害、损害威胁或成长阻碍;即使有,与涉案产品的补贴/倾销不存在因果关系。

针对本次欧盟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吕晓飞也建议车企要做好充分准备,积极配合调查,提供相关证据和资料,以争取更有利的结果,并且给出了更为详细的措施和法律建议。

组建专业团队:建议和了解中国及中国企业的欧洲顶级律师共同构成专业团队,以应对相关调查和后续规划;评估和应诉准备:在立案前进行评估和应诉准备,包括制定应诉策略和方案;积极参与调查:中国车企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反补贴调查,尽早介入专业顾问团队;准备调查问卷和实地核查:配合调查机关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接受实地核查,提供相关证据和资料;参加听证会,为企业在征税和退税方面提供法律意见和代理;与欧盟合作伙伴保持良好关系,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应对调查和潜在制裁措施,考虑合作共赢;底线思维,假设欧盟认为补贴成立,在市场布局上现在开始准备方案B。

“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是欧盟坚定的政治目标。面对欧盟诉求,中国政府不妨与欧盟开展具有建设性的探讨,以共同推动形成一个国际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实现共赢。其实双方关于补贴问题的沟通是有良好基础的。因此,中国和欧盟都在着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沟通,中欧可能会在反补贴这个核心上达成一致。这个共识一旦达成,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缓解中欧贸易中的紧张对立情绪,并向市场释放更多积极信号。”吕晓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