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邓文迪和新男友海边跨年!邓姐穿比基尼大秀少女身材,嫩翻了
2024-01-03
更新时间:2024-01-03 13:18:47作者:无忧百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时光荏苒,在新旧年份更替之际,许多上市公司已开始了2023年度业绩预告的编制工作。
年度业绩预告一直都是市场高度关注的事项,可能对公司股价和投资者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业绩预告制度是为了打破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屏障,让投资者及时获悉公司业绩的重大变化并合理作出投资决策。
然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注到,少数上市公司以前年度披露的业绩预告严重偏离实际业绩或未按照规定披露,严重削弱了业绩预告效果,甚至可能误导投资者、损害投资者利益,为此,不少上市公司因业绩预告披露不准确被交易所采取监管措施。
本期《深视监管》就聚焦这一话题,挖掘导致业绩预告与实际业绩偏离等现象的本源,探讨企业究竟应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聚焦: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监管不断趋严
事实上,对重大业绩变化进行业绩预告,是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通行做法。
为弥补定期报告披露时间的滞后问题,有序释放业绩风险,1998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8年年度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提出业绩预告概念。
1999年至2006年,业绩预告机制进行了几次重要修订。2006年我国业绩预告制度正式确立,进一步明确了需要披露业绩预告的情形。2007年至今,结合多层次资本市场实际情况、退市制度改革等新要求,业绩预告制度不断优化完善。
目前,净利润为负、净利润同比上升或下降超过50%、实现扭亏为盈、期末净资产为负以及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应当在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一个月内进行预告。
业绩预告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权益。在二十余年实施过程中,随着市场参与者对会计信息需求加大及业绩预告制度逐步完善,业绩预告制度在有序释放业绩风险、帮助投资者及时作出合理投资决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业绩预告是否能够有效发挥上述功能,依赖于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否准确。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公司能根据公司情况较为准确地预计经营业绩,但也有部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严重偏离实际业绩或未按照规定披露,严重削弱了业绩预告效果,甚至可能误导投资者、损害投资者利益。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5月以来沪深两所共对超过100家公司的业绩预告违规行为予以公开谴责、通报批评等纪律处分或采取书面警示等自律监管措施。
例如,2023年1月31日*ST美盛披露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10,000万元至15,000万元。而根据*ST美盛披露的《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度经审计净利润为亏损75,323万元,差异原因为公司对大股东占用款全额计提减值准备。*ST美盛2022年度业绩预告与经审计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盈亏性质发生变化,未能及时进行修正,深交所对公司及相关当事人予以公开谴责的处分。
腾信退披露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公司净利润为-22,000万元至-30,000万元,但最终2022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9.62亿元,导致2022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6.44亿元,触及公司股票终止上市情形。公司业绩预告披露的预计净利润不准确,且未披露公司净资产可能为负值从而触及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情形,严重影响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深交所对公司及主要责任人予以公开谴责的处分。
探究:预告信息披露不准确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公司申辩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司认为年审会计师对会计处理提出异议是导致业绩预告不准确的主要原因。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年审会计师容易与上市公司存在分歧的会计科目包括存货与合同资产减值、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应收账款减值、投资收益确认、预计负债计提与商誉减值等,这些科目大多涉及到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要求,结合企业经营环境和特点,利用最新信息对具有不确定结果的交易或事项作出合理审慎判断。
部分公司在业绩预告时对未来情况的预计不够审慎,未能充分考虑相关风险因素,而年审会计师进场后,经过严谨审慎的判断后认为公司需增加计提减值金额或减少确认资产或收入,导致实际业绩与业绩预告出现较大差异。这种情形尤其容易发生在临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身上。
其二,公司认为期后事项也会对业绩预告准确性产生影响。
从会计定义来看,期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以及审计报告日至会计报表公布日发生的对会计报表产生影响的事项,分为期后调整事项和期后非调整事项。
其中,期后调整事项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该事项对报表金额会产生影响。按照规定,管理层应对报表相关科目和账户进行调整,但如果公司在编制业绩预告时未充分考虑期后调整事项对财务报告数据的影响,则可能导致业绩预告与定期报告数据存在差异。
记者注意到,部分业绩预告违规的原因包含此类情形,比如针对未决诉讼或仲裁事项,期后法院的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财务报表日已经存在现时义务,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预计负债或确认一项新负债,又如财务报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财务报表日前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公司认为相关事项在披露业绩预告时不明确或事前难以准确预测。
其三,有少数公司承认财务核算、内部控制存在不规范情形,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例如,年审会计师对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内部控制出具否定意见的鉴证报告,显示公司财务核算、存货管理、成本控制等多项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受公司财务核算混乱、内部控制失效等因素影响,公司2020年至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均存在披露不准确的情形,公司在申辩理由中也提及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导致财务核算规范性、准确性受影响。
改进:多管齐下提升业绩预告信披质量
那么,上述情形该如何避免和改进呢?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多方意见及监管实践发现,避免“业绩预告”披露不准确,可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解决“基础”问题。尽管不少公司将业绩预告存在差异的原因归结于年审会计师进场后对会计处理提出异议,但事实上根据《会计法》规定,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财务会计核算的第一责任主体是上市公司本身。
在市场人士看来,业绩预告准确性取决于公司财务核算的效率和精度,而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规范性息息相关。因此,上市公司需积极完善公司治理制度、配备较为完善的会计核算机构和人员、构建良好的财务报表编制内控机制,提高财务核算规范性,从而提高业绩预告信息披露质量。
其次是解决“沟通”问题。前文提到,公司认为年审会计师进场后对会计处理提出异议、期后事项较难准确核算等是导致业绩预告不准确的常见原因。事实上,深交所在业绩预告相关公告格式中明确,上市公司应当披露就业绩预告有关事项与会计师事务所预沟通的情况,目的就是对于存在复杂会计核算、重大会计估计等情况,上市公司能够借助会计师专业能力提升业绩预告准确性。
最后是重视“提示”内容。如果上市公司尽力而为后,因一些自身无法控制的原因仍无法保证业绩预告的准确性,应就业绩预告可能存在不准确性进行风险提示,并充分披露相关影响因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投资者充分了解情况。
岁末年初,一年一度的年报业绩预告披露即将提上日程。希望这篇深视监管文章能推动上市公司重视业绩预告,提升业绩预告准确性,避免再出现“出人意料”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