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城市上市公司“密度榜”:北京冲刺500+,上海增量第一,这省前十占三

更新时间:2024-01-03 18:16:52作者:无忧百科

2023城市上市公司“密度榜”:北京冲刺500+,上海增量第一,这省前十占三

随着2023年落下大幕,地方上市公司数量的年度排名也尘埃落定。去年是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第一年,A股IPO上市竞争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数据显示,2023年共有313家企业在境内首发上市,相比2022年减少了四分之一左右。其中,有110家企业选择在创业板上市,占比超过35%;77家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占比约25%。而在科创板、沪市主板、深市主板上市的企业数量分别为67、36、23家,占比分别约为21%、12%和7%。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披露数据统计发现,2023年A股上市公司(以公布招股说明书为准)省域数量前十名依次为(括号内为上市公司数量,下同):广东(874)、浙江(703)、江苏(691)、北京(475)、上海(446)、山东(309)、安徽(176)、四川(172)、湖南(146)、湖北(146)。

按城市来看,2023年A股上市公司数量前十名城市依次为:北京(475)、上海(446)、深圳(425)、杭州(228)、苏州(218)、广州(155)、南京(124)、无锡(123)、宁波(120)、成都(118)。

江苏追赶浙江

省域“十强”形成鲜明的三个梯队格局。其中,广东省以874家上市公司总量独占鳌头,并与浙江、江苏两省一起组成断层领先的领跑军团;北京、上海、山东两市一省的上市公司数量均超过300家,形成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安徽、四川、湖南、湖北四省都在一百多家,暂时无法挑战第二梯队,也比身后离得最近的省份河南(110)超出较多。


省域上市公司数量十强,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沪深京证券交易所数据整理

从年度新增数量来看,去年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的IPO公司数量分别为58、51、47、25、20家,占据省份排名的前五位,总量更是占到全国IPO数量的近三分之二。与此同时,由于全年还发生了46起公司退市,各地的上市公司存量还要减去退市数量。综合下来,全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前五的省份依次为(括号内为新增数量):江苏(54)、浙江(46)、广东(40)、上海(24)、山东(18)。

可见,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增长呈现一定的马太效应,总量靠前的省份增势也更强。

“这主要是由资本市场政策导向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近年来,国家持续鼓励引导成熟期大型企业、成长型创新企业和富有发展潜力的“硬科技”企业上市融资,而这样的企业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及内陆的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经济中心城市,所以造成上市企业“扎堆”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上市公司省域“十强”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特点——增量达到两位数的7个省份(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北京、安徽)均为东部省份,增量在个位数的3个省份(四川、湖南、湖北)恰好都位于中西部。

进一步观察,省域“十强”当中,有两组省份的竞争尤其有“看点”:一组是浙江、江苏的榜眼之争,两者之间差距甚小;另一组是湖南、湖北的第九名之争,两者暂时完全并驾齐驱。

先看苏浙。目前江苏的上市公司数量比浙江少12家,但去年江苏无论是IPO数量还是最终增量,都明显多于浙江。前年亦如此。如果维持这一势头,未来实现反超是完全有可能的。

江苏省对推动企业上市一向态度积极。早在2018年,该省金融办即会同各设区市、县(市、区)金融办(上市办),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拟上市企业培育机制;省国资委积极培育符合条件的省属企业上市;各设区市基本都制定了资本市场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还将“每亿元GDP境内上市企业股权融资额”列入了全省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最近三年,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等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企业上市的文件,鼓励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

持续的发力取得明显成效。过去三年,江苏省分别新增86、66、54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近两年拔得省域增速头筹。与浙江省的差距也逐年递减,从2021年的35家,缩减至前年的20家、去年的12家。

浙江省显然不甘于被邻居轻易反超,它甚至比江苏还早发力。2017年9月,浙江省就启动了扶持企业上市的“凤凰行动”;2021年3月,浙江提出打造“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试验区”的目标;2023年1月,《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制造业上市企业达到840家以上。数年来,浙江推动了数以百计的企业并购重组,培育了数以千计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实现新增境内上市公司数和上市公司总数均居全国第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上市公司区域分布的均衡性傲视全国。703家公司中,除了注册地在杭州的占比将近三分之一,还有宁波有120家,绍兴、台州、嘉兴三个地级市各超60家,金华、湖州、温州各有约40家,衢州有17家。上市公司数量最少的地级市舟山也有2家。目前浙江上市公司的县域覆盖率已达88%,近两年山区26县中有7个县的11家公司成功上市。相比之下,江苏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市,苏北五市的上市公司分布则显著稀疏。虽然江苏是全国唯一有三个城市上市公司数量过百的省份,但苏北地区的支持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追赶浙江的速度。

“两湖”竞争胶着

提到中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许多人以为湖北省和武汉市会是当然的省、市“双第一”。其实不然。最新数据显示,湖北省和湖南省以各146家A股上市公司并列中部省份第一,长沙市则以87家超过武汉的76家,位居中部城市第一。

长期作为中部地区龙头的湖北,在2015年以前,上市公司数量也曾长期位居第一,但近年来先后被相邻的安徽、湖南赶超。其实早在2008年,湖北省就感受到了压力,在当年出台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近年来上市后备资源缺乏,上市后续支撑力不足,企业上市步伐减缓,上市公司规模不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为此,要“认识到推进企业上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力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湖北省连发“十二道金牌”:2016年,启动“金种子”计划;2018年,提出“上市公司倍增计划”;2019年,发布“科创板种子”计划;2022年,开启“楚天种子”行动……其间,还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湖北省企业上市工作绿色通道制度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入选的“金种子”企业,在政策扶持、上市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根据《湖北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力争全省每年新增上市公司20家左右,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30家以上。目前来看,这一看似不远的目标,实现起来并非易事。就在2023年11月底,湖北省政府发布“进一步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若干措施”,再次向着打造中部资本市场高地的目标进发。

相比湖北的政策、号令迭出,一水之隔的湖南则是典型的“闷声发大财”。湖南省、市层面发布的有关企业上市的行动计划和政策并不多,但上市公司的增速却不慢。拿最近3年来说,2020年湖南全省新增A股上市公司13家,2021年新增16家,2022年新增6家,2023年新增8家。十年之前,湖南省的上市企业数量还不能与湖北相提并论,十年后已经平起平坐,各自的省会城市更是实现换位,长沙的上市公司增速达到武汉的近2倍。

湖南省官方把企业上市工作提到更高的高度,应该始于2021年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那次会上,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提出,要“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持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同一年,湖南省省长毛伟明带队赴京会见了中国证监会高层,回来后多次部署加快推动湖南企业上市工作。

2022年1月,湖南省发布《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00家以上,总市值达3万亿元以上,直接融资总额增长50%以上,资产证券化率提高5%以上,居中部省份前列,暂无上市公司的市州实现零的突破,全省现有国家级产业园区实现上市公司全覆盖。

“金芙蓉”计划从健全上市后备资源库、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的指导与支持、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培育功能、发挥股权投资机构带动作用、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实施财政补助等角度,提出了11条推动企业上市的措施,其中不乏新思路、新举措。随后,长沙市发布推进企业上市的“岳麓登峰”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新增上市公司不少于40家;对在A股首发上市的企业分3个阶段给予总额600万元的上市费用奖补,登陆科创板的新上市企业,最高可获1000万元奖补。这样的奖励力度,在中部地区颇有激励效果。

根据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最近公示的上市后备资源库名单,上市后备企业总数达到914家,覆盖全省14个市州,数量再创新高。铆着一股劲的资本市场“湘军”,可能并不满足于并列第十的位子。

北京明年“破5”?

按城市来看,2023年的“十强”名单跟前年一致,只不过部分城市的排位发生了变化。前十名城市也形成了三个梯队的格局。其中,京沪深三市均已拥有超过400家境内上市公司,形成第一梯队;杭州、苏州以各200余家的上市公司数量,形成第二梯队;广州、南京、无锡、宁波和成都组成的第三梯队,则分别拥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十名之外的城市,上市公司数量均没有过百,前几名包括长沙(87)、合肥(83)、重庆(79)、武汉(76),其中重庆相比前年增加了10家。


城市上市公司数量十强,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沪深京证券交易所数据整理

从增量来看,“十强”城市拥有的上市公司数量均有增加。其中,上海以新增24家排名增量第一,深圳和苏州以新增20家的速度并列第二,增量第三的北京新增15家。其后依次为:杭州新增14家,无锡新增11家,广州新增10家,南京和宁波各新增6家,成都新增2家。

如前所述,2023年境内企业IPO的速度是有所放缓的,今年如果恢复到2021、2022年的增速水平,则北京有望率先实现上市公司突破500家的标志性成就,上海、深圳也有望更加接近这一目标。2021、2022连续两年,北京新增上市公司数量至少有35家,上海、深圳的新增数量至少有32家。

放眼全国,各地对企业上市的热情正持续高涨。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过去3年内,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副省级以上城市和2022年GDP排名前30位的城市(部分重叠),均提出了推动企业上市的目标,出台了大量针对性扶持政策,同时储备了丰富的上市后备资源。一旦IPO速度加快,长沙、合肥、重庆、武汉等城市,实现上市公司总量破百都指日可待,绍兴、天津、重庆、厦门等城市亦可向批量新增上市公司的目标发起冲击。

同时,各地对企业上市的竞争,已经从单纯数量竞争的1.0阶段,过渡到数量、质量并重的2.0阶段。各地在筛选培育上市资源时,不约而同地把“制造业”“硬科技”“专精特新”等作为关键词。同时,对于属地上市企业因故被予以退市的现象,地方政府也能以平常心视之。

体现上市公司质量的一个核心指标是公司市值,记者在这个角度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从省域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来看,截至2023年末,坐拥最多中央企业的北京市,以约16.77万亿元的总市值遥遥领先,广东省约12.52万亿元次之,上海市约7.07万亿元居第三,浙江省约6.84万亿元排第四,江苏省约6.50万亿元排第五。其后,山东3.36万亿元、四川2.72万亿元、安徽1.88万亿元、湖南1.55万亿元、湖北1.41万亿元分列第六至第十位。

而如果计算平均数,则北京上市公司以平均市值353.05亿元依然排名第一,广东平均191.88亿元排第二,上海158.52亿元排第三,四川158.14亿元排第四,山东108.74亿元排第五。后五位依次为:安徽106.82亿元、湖南106.16亿元,浙江97.30亿元、湖北96.58亿元,江苏94.07亿元。

可以发现,地处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尚低于中西部地区的四川、湖南。就连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也仅比四川高一小点。这可以从不同地方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性质及行业类型占比中找到原因。地处东部的苏浙沪,民营经济发达,创新创业气氛浓重,上市企业中,中小市值民营企业和设立时间不长的创新型企业较多;而在四川、湖南这种内陆省份,上市企业中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和传统行业企业占比较高。对比之下,自然形成前述反差。

本文标签: 广东  武汉  山东  北京市  上海市  a股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