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用民房储存弹药计划曝光,被痛批“草菅人命”
2024-01-03
更新时间:2024-01-03 22:32:58作者:无忧百科
去年10月,巴以大规模冲突的战火烧到了美国高校,前有哈佛学生被多位华尔街大佬扬言封杀,后有斯坦福教授被近万名学生请愿开除,甚至宾大校长都被要求辞职,在一场听证会后,宾大校长辞职下台,哈佛校长却被学校力保,但就在今天,她也宣布辞职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来看看今天的文章。
文 | 辛恬
From 谷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随着巴以战火烧进哈佛、斯坦福:学生被劝退、教授被解职,学校失去大金主后,一场隐形的冲突越演越烈——
哈佛、麻省理工、宾大的三位校长被70多名美国议员要求罢免,理由是对校长在校园反犹太主义听证会上的证词不满意。此外,哈佛大学相关调查委员会发现哈佛校长在学术论文中存在错误引用资料来源等问题。
很快,2022年刚履任的宾大校长辞职下台,而就在今天,哈佛大学校长克洛迪娜·盖伊宣布辞职。
在声明中她表示,近几个月来,自己目睹学校的紧张和分裂削弱了信任的纽带,人们对她反对仇恨和维护学术严谨的承诺产生怀疑。在与哈佛大学校董委员会成员沟通后,她决定辞去校长一职,这符合哈佛大学的最佳利益。
哈佛大学校董委员会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哈佛大学和美国高等教育近期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断升级的争议与冲突。盖伊和有关方面一直寻求以哈佛大学最佳利益为指导共同应对挑战。在经过综合考量后,校方接受盖伊的辞职,哈佛大学教务长艾伦·加伯将担任临时校长。
盖伊去年7月出任哈佛大学校长,是哈佛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校长。
■左起: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莎莉·科恩布鲁斯、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莉兹·马吉尔;哈佛大学校长盖伊
送孩子出国,除了读书外,更重要的是理解一个迥异的社会,其中,法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认知脉络之一。
《沉默的羔羊》作者哈里斯有个贴切的形容:法律是国家的脊梁。这次卷入风波的宾大校训也与法律有关:Laws without morals are useless.(不合乎道德的法律是无用的。)
每次辩论,都在维系平衡的天平上投下一颗砝码。
这次听证会引发了的汹涌舆情,精英大学真的做错了什么吗?边界在哪儿?各校不同反应,属实应证了自己的校训。
■今年11月,康奈尔华裔学生Patrick Dai在网上发表杀死犹太人的言论,目前已经被FBI逮捕,面临5年刑期。
很多学生去到美国后会发现:
怎么什么事都可以打官司?怎么天天都在打官司?怎么人人都要请律师?
美国司法体系非常复杂,就拿这次长达六小时的校长听证会来说,通过的是决议案(Resolution)。
简单来说,决议案指的是政府、机构或组织用于表达对特定问题、事件、政策或提案的观点、立场或意图,在正式场合进行辩论和表决,起到呼吁、施加影响力的作用。
对于美国私立大学而言,最高管理决策机构(the highest governing body)是各校的董事会,校长走与否都由校董会和个人自行决定。
对于决议案掀起的腥风血雨,各校反应各不相同。
■左起:哈佛大学校长盖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莉兹·马吉尔;帕梅拉·纳德尔 (Pamela Nadell),美利坚大学历史和犹太研究教授;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莎莉·科恩布鲁斯 (Sally Kornbluth)(图源CNN)
先梳理一下这件事的时间线。
12月5日,三位校长在众议院教育和劳动力委员会接受听证。纽约州国会议员斯特凡尼克率领一众议员要求三位校长辞职。
听证会四天后,迫于汹涌的压力,加之宾大金主威胁达一亿美元的股票撤资,宾大校长请辞,宾大董事会主席同时辞任。
与宾大不同的是,在听证会仅一天后,MIT董事会发表了一则简短声明,短短几句话表示「完全且无保留地支持校长」,显示出这所理工强校一如既往快刀斩乱麻的决断。
哈佛则陷入了纷争之中,校内外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已吵翻了天。
在听证会一周之后,哈佛董事会终于打破沉默,决定盖伊校长留任。
但同时称「学校行政当局在哈马斯发动突然袭击的最初时刻,本应做出更迅速、更直接、更明确的谴责。」两边都留了颜面。
然而就在今天,哈佛校长还是官宣了辞职。
■哈佛被巴以冲突撕裂了。
不过,在宾大校长辞职之后,领头议员斯特凡尼克旋即就在X社交平台上发帖:「One down. Two to go.」(一个已下台,两个等着走),绝不罢手。
三位校长的听证会从当日早上10:15开始,历时约6个小时,很多人围观了现场,同时短视频疯传,引发了滔天的舆论浪潮。
在短视频里,斯特凡尼克气势凌然围绕一个问题来发问和追击:
当校园里有人呼吁对犹太人种族灭绝,违不违反哈佛/麻省/宾大的校规、要不要处罚?
三位校长几近一致地回答:
(1)当言语转化成行动,则要处罚;
(2)如果仅仅是言论,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人很生气:
对于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比如有学生说要杀光犹太人的时候,校长们竟然就是不回答Yes or No,而是兜圈子,而说depends on context(根据具体情况),「你们应该辞职!」
也有人认为,议员问的是大是大非问题,但校长们每天面对的则是具体问题:比如,学生们就是喊了几句口号,要不要纪律处分?要不要开除?
作为校长/校方要不要维护学生?当然,对一部分学生的保护,可能会损害到另一部分学生的权益,平衡点在哪里?
而校长们在回答问题时,不停地翻看自己面前的一沓纸,其中一部分纸上的内容是学校的规则,校长们在翻找这些校规回答相关问题。
而校规对因言论引发的处罚的临界点和平衡点,就是以上校长们回答的关键两点。
哈佛资深法学教授Charles Fried撰文力挺校长的Context Matters(当然要视具体情况)。
Fried教授自1961年起一直在哈佛法学院任教,并自1985年起还担任了4年美国副检察总长,代表美国政府在联邦最高法院打官司。
他说:「如果问我呼吁对犹太人种族灭绝,违不违反哈佛校规,我觉得我有义务像校长一样回答:这确实取决于具体情况。」
■Fried教授
Fried教授援引最高法院在「Brandenburg vs. Ohio」案中的一致裁定说,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Speech itself is, indeed, well-protected):
「除非这种言论产生了迫在眉睫的违法行为,并可能煽动或产生这种行为。」
「即使对于hate speech(仇恨言论),虽然有些国家法院已经允许对所谓的仇恨言论进行刑事起诉,但我国最高法院从未偏离其煽动(行动)原则。」
对于何谓「具体情况」,校长们举例说,比如针对具体某个人(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比如骚扰言论非常严重(严重与否需要个案评估)。
可以说校长们的回答,于法有据,合乎校规,是一个正确的答案。
但是,汹涌的舆情表明,校长们的确搞砸了什么事。
有人说,校长们太过拘谨在技术层面上给出正确答案:
「未能充分利用这个全国最大的扩音器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人指责常春藤大学已成「极左」大本营,在政治正确上走得太远了,所以现在需要纠偏。
甚至有人在此次听证中,对为什么三个名校的校长都是女性,也感到很不爽。
对于这个问题,大约只要反问一句,如果三个校长都是男性,还会有人发出同样的疑问吗?
同时,校长们循着校规、几乎照本宣科的回答,也招致大量舆论批评,反而认为校长们的回答是躲闪的、模糊的。
校长们的失误或许是忽略在以巴冲突大背景下,美国国内犹太裔族群易受攻击的大环境下,校长们仅仅从技术层面给出了答案,却没有在情感上共情,也未在道义上给出更强有力、更有温度的回答。
哈佛校长盖伊在听证会后接受哈佛校报采访时,也正式道歉:
「我很抱歉,言语很重要,当言语放大了犹太学生的痛苦时,我不知道除了后悔还能说什么。」
宾大校长辞职后,压力来到了MIT和哈佛这边。
在迫使校长辞任风波中,MIT 显示出了非同凡响的团结和共同进退的担当。
各院系主任、教职员工、校友会均发表声明,完全支持校长,并称:
「麻省作为一个社群,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和仇恨言论。但是制止反犹和反对种族仇恨的重任,绝不能让校长一人承担。我们是一个社群,我们和校长站在一起,共同担起责任。」
并且呼吁不忘麻省的初心:推动科技进步,迎接21世纪对国家和世界的挑战。
这所理工强校,在这场风波中的应对中可谓「简单粗暴」:团结+行动力。也似乎印证了学校的校训:手脑并用,既讲主义,也行实事。
顺便说一句,麻省现任校长莎莉·科恩布鲁斯本人即为犹太裔。
■莎莉原本是一名生物学家。
跟MIT不同,对面的哈佛却陷入了长达一周多的沉默。
于是,哈佛逾500教职工联署致信董事会支持盖伊,紧接着哈佛校友会及海外校友会在致信董事会支持盖伊留任。
哈佛校报则发表了社论《哈佛大学与盖伊校长,坚决不低头》,直指在斯特凡尼克的语境里,哈佛仿佛已成反犹地狱。
而「我们是哈佛的学生,我们才是过去2个月里校园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的目击者,让我们来直话直说:绝大多数哈佛学生绝不是反犹太主义者!」
「反犹主义在这个国家真实存在,不仅在校园,从纽约到哈佛、从校园海报到社交媒体上真实存在着。它是个重大、严肃的问题,值得严肃地讨论,包括检视哈佛的纪律处罚规则。但它绝不应该成为政客的政治秀场(political theater)」。
社论呼吁,为了学术独立、为了言论自由的基石,哈佛和校长,都应坚决不低头。
■哈佛教职工的联名信
而后,哈佛董事会发布了声明,盖伊校长留任。
有意思的是,声明同时回应了盖伊「剽窃事件」,显示出较之这场听证风波,校董会对于「学术端行」等量齐观的重视。
声明称:应盖伊博士的主动请求,董事会进行了调查,结论是依据哈佛的学术规则,不构成剽窃。
至于以巴战争中的大是大非、人类文明的的底线、言论自由的基石、仇恨言论的认定与界限、哈佛纪律处分规则的修订,乃至对校长盖伊本人,哈佛的各种声音仍在激烈争论交锋中。
就在今天,哈佛校长选择了离职。
可以预见,未来这样的社会议题一定会越来越多。
出国前,除了学科能力外,面对复杂世界提取信息的能力、认清观点和事实的思辨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更为关。
本文系授权发布,转载自公众号: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 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