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波兰呼吁向乌提供远程导弹,俄罗斯发出警告
2024-01-07
更新时间:2024-01-07 12:05:46作者:无忧百科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84.1万辆,同比增长39.8%,环比增长8.9%,渗透率突破40%,再创历史新高。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更是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相关数据显示,未来10-15年新能源汽车将发展成10万亿规模的大产业。
2023年,新能源汽车大战不仅在各大企业展开,还在众多城市间上演。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梳理了2023年城市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要大事件(20件事,11座城市)。并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教授做点评和展望。
2023年大事件
消费端
1月,北京实施汽车限购政策,燃油车牌照需要摇号,新能源汽车牌照需按申请先后顺序排队。2023年北京计划发放10万个小客车牌照,其中燃油车牌照3万个,新能源汽车牌照7万个。由于新增购车指标较少,北京市汽车市场以存量更换为主。
4月,深圳出台了《深圳港汽车出口资助方案(征求意见稿)》,拟对经深圳港海上运输出口的汽车给予资助,2023年、2024年每辆车分别资助800-1200元、600-1000元。
9月,上海市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政策。该政策规定,个人用户报废或转让在本市注册登记的非营业性小客车,并在上海市注册的汽车销售机构购买纯电动小客车的,可以获得一次性10000元的购车补贴。
12月,《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发布,上海新能源车免费牌照申请门槛提高:要求名下既无新能源车,也无燃油车。
(详见澎湃新闻10%公司《上海新能源车免费牌照申请门槛提高:要求名下既无新能源车,也无燃油车》相关报道)
生产端
2月,华为与江淮汽车在合肥肥西,正式确立合作建设的新能源汽车超级工厂。
(详见澎湃新闻10%公司《华为与江淮合作造车?余承东独家回应:华为不是亲自造车,还是智选模式》相关报道)
4月,特斯拉宣发在上海加码投资,新建储能超级工厂。
7月,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签订了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在安徽合肥注册公司,联手开发两款针对中国中型车市场的大众品牌电动车型。
8月,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深圳正式下线。
11月,小米新能源汽车(SU7和SU7 Max)落户北京。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两款小米牌汽车正式亮相。
(详见澎湃新闻10%公司《小米汽车“借用”北汽生产资质?将由小米集团在小米工厂自行生产》相关报道)
11月,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华为拟成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出资获取目标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重庆在汽车制造领域与华为的合作由来已久。赛力斯一直被公认是与华为合作最早,投入最多,积累更深厚,产品型号最多的合作伙伴。
11月,《深圳市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对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提供最高1000万元资助;支持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资助高达3000万元。
11月,《湖北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到,支持武汉、襄阳、十堰、随州等城市共同参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创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力争到2025年,全省推广各类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3000辆以上。
(详见澎湃湖北《五类33项重点任务,湖北印发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相关报道)
12月,大众安徽合肥工厂正式投产,首款电动汽车将出口欧洲。
基础设施
1月,《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指出,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下发补助资金共计189.9亿元。其中补贴金额最高的是上海,能拿到24.6亿元资金,补贴的车企是上汽集团旗下企业和特斯拉,广东、安徽、浙江、陕西、北京、重庆能拿到的补贴资金均超过10亿元。
1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2023年北京市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奖励实施细则》,2022年6月-2023年8月,对单位内部充电设施建设给予3000元/千瓦时奖励,对“统建统服”试点项目给予600元/千瓦时和1240元/千瓦时不等的奖励,对移动充电设施给予每台每月2400元的奖励。
4月,特斯拉官方宣布,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面向部分非特斯拉品牌新能源车辆试点开放充电站。首批试点开放的充电站中,包含10座超级充电站、120座目的地充电站,支持37款车型。目的地充电桩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50多个城市及地区。
5月,沈阳宝马铁西工厂里达厂区正式启动运营绿电梯次储能项目。
6月,西安工业信息化局发文称,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申请对2020-2022年度满足申报要求的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进行清算。补助金额高达66.66亿元。
6月,北京市监管部门扩大了高级辅助驾驶地图审批范围。小鹏汽车迅速行动,于6月15日宣布在北京城区内开放高级辅助驾驶功能。
11月,宝马、奔驰、智己汽车已经拿下了北京、上海的有条件L3级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北京、上海、重庆这三个城市开放了L3级自动驾驶路测,共计6个品牌获得测试牌照。
2023:地方政策加码助推,新能源汽车国际影响力扩大
基于对2023年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大事件的梳理,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第一,城市产业政策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比亚迪的大本营为例,深圳市从研发、生产、推广、出口等方面,给予新能源汽车发展全方位支持。
深圳市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的资助显示了地方政府在产业链上游环节的投入,这将进一步加强其在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竞争力。比亚迪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213.67亿元,同比增长129.47%。而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获得政府补贴为27.28亿元,其中,第三季度计入的政府补助为9.39亿元。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作为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城市,截至2023年1月,深圳共在900多条公交线路上投入了纯电动公交车15896辆,实现公交100%纯电动化。同时,深圳对于居民购置新能源汽车仍有地方财政补贴,每辆汽车补贴在0.5-1万。
在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2023年4月1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深圳港汽车出口资助方案(征求意见稿)》以车辆海运费资助为例,2023—2024年,每辆分别资助800—1200元、600—1000元。单个航运企业汽车运输应在2.0万辆(含)以上。
第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一个城市如果拥有一条成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后者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延伸,还能带动更多的关联产业。
我们前述梳理的这些城市,不仅有一线城市,还有二、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虽然区域和经济总量有差别,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逻辑。一旦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首先会为当地带来直接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以比亚迪为例,2022年企业年报显示,企业各类直接税收一共有43.26亿元。当期员工总人数为57万人,本科及其以上有7.6万人。57万比亚迪人共计工资为597亿元,所以这些员工平均年薪是10.47万。这些员工对房地产和商业都会有需求,这就体现了制造业对本地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溢出效应”。
第三,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日趋完善和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强力支持,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并在2023年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如自主品牌哪吒汽车、比亚迪和长安汽车,都已进入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显示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加快全球布局。同时,由于成本便宜和产业链齐全,包括特斯拉、大众、宝马在内的知名外资车企在2023年进一步加强了在中国的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凸显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最后,我们经常讲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足,产业链齐全、并拥有广阔的市场,而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长势头就可以进一步印证这一论断。
2024:“鏖战”中有企业会被淘汰,动力电池和智能驾驶值得期待
澎湃新闻:如何看待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能否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各主要城市的分布格局来讨论其增长趋势和发展特点?
陈玲:总体而言,2023年奠定了新能源汽车“主流化”的趋势。今年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的第一年,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油电大战”正式拉开序幕。在补贴缺位的情况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仍比上年猛增36%,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30%(即当年汽车销售量中的30%为新能源汽车),这是新能源汽车上升为主流选择的标志。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阶段,特斯拉、比亚迪等领先企业跨越盈亏平衡点开始盈利,理想、小鹏、蔚来等新势力企业不断推出新车型,华为、小米等生态殿堂企业入局新能源汽车市场。由于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极为显著,未来只有少量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成为行业主角。
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将面临更为激烈的海外竞争。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超过百万辆,增速达80%,与此同时,欧盟启动对华反补贴调查,法国调整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中国境内生产的车型排除在外,德国提前一年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这些预示着新能源汽车的海外竞争更加白热化。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但能够落地领先车企的城市毕竟是少数。城市更应该着力优化其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应用和创新的环境。
具体而言,首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格局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由于其政策扶持、消费能力以及技术优势,继续领跑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市场推广。这些一线城市不仅是产业的研发中心,也是最大的新能源消费市场。
同时,一些新兴的城市,比如福建省宁德市因宁德时代的快速崛起而成为电池制造的重镇,浙江省桐乡市因哪吒汽车在当地的发展而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新星。城市之间的互补和竞争加速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和技术迭代。
其次,城市间的竞争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重点城市通过引入企业、构建产业园区、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等方式,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这种竞争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综合来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销量的增长上,更重要的是在于产业布局的优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城市间合作与竞争机制的建立。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并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澎湃新闻:虽然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坡”,但是2023年许多地方政府仍出台了关于购置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政策。基本上,国内主要城市当前补贴政策主要是以旧换新和直接一次性补贴(金额在0.5万到1万之间),你怎么看待当前的政策?
陈玲:这个补贴金额其实并不太大。原来最早购置新能源车辆的补贴政策是最高补贴12万,比如,买一辆30万的纯电动车,国家补贴6万,地方政府再补贴6万,差不多一辆车能补贴到12万。根据此前《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持续13年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国家层面的优惠政策还保留了一项车辆购置税减免,车辆购置税减免延续到2027年底。这一项购置税大概能省一两万元。一些地方政府的补贴方式基本是聚焦在置换上,即原来油车换成电车,地方政府给车辆购置方补贴0.5万-1万。但这都是比较小额的补贴。
补贴退坡是一个大趋势,主要是因为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已经接近燃油汽车,具有市场竞争力。大家现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更多不是考虑补贴,而是考虑其性能和体验。
新能源汽车大受欢迎,部分原因在于其使用成本较低,尤其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然而,电池衰减的潜在成本可能还未被市场普遍认识到。此外,新能源汽车以其时尚和高科技的特点吸引消费者,如先进的电子互动系统和智能驾驶功能。同时,相对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上牌过程通常更为便利。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
澎湃新闻:在审视各地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北方城市,合肥、武汉等中部城市,以及上海、深圳等南方城市,在制定补贴政策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如何理解这种区域分布的政策倾向?
陈玲:这些地区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早期试点的先锋。他们的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支持。政策优惠、财政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和市场扩张。
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行者,还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合肥和河北等地区,吸引了华为、蔚来等知名企业投资,加快了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些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土地、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促进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并且对本地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
再如四川宜宾,因其丰富的水电资源吸引了宁德时代等企业投资,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碳足迹,并且,地方政府为其提供了优惠政策和支持,展示了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有效互动。
这些案例,也体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成功模式。
澎湃新闻:在梳理国内主要城市充电桩建设的补贴政策时,我们观察到,地方政府在这一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力度也相当大。什么因素驱动了这些地方政府采取这样的投入策略?
陈玲: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建设充足的充电基础设施成为关键。针对中国居民楼的住宅结构,多数车主没有固定车位,因此,公共区域的充电设施需要政府更多投入。各地政府鼓励在路边、工作地点、公共区域建设充电桩。各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在居民区内建立充电基础设施,并为私人车位拥有者提供补贴。
此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为电动车带来了新的便利性,中国在这方面拥有优势。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进步,尤其在能量密度提升方面,预示着未来电池会更加轻便高效,虽然温度适应性的挑战仍需解决。这些都加大了居民对于电动化的需求。
以海南为例,海南在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方面大大高于其他地区,这得益于其早期实施的燃油税改革。全岛道路免收高速公路费用,而是由较高的燃油税补贴这部分损失,因此海南油价相对较贵,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价格优势更加突出。海南气温全年比较稳定,对电池性能更为友好。这些条件促进了新能源车的普及,海南居民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显著提高。
总的来说,政府之所以大力补贴充电桩建设,是因为它是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关键因素,有助于缓解消费者的充电焦虑,加速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过渡。
澎湃新闻: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转变,是因为市场已经饱和了吗?
陈玲: 补贴政策的转变确实反映了市场的成熟。新能源汽车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即使没有补贴,企业也会通过降价来吸引消费者。
不仅仅是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打价格战,理想、小鹏、蔚来等新势力车企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车型,连华为、小米也加入鏖战,使得行业“非常卷”。
另一方面,因为个人家庭充电设施相对较少,而公共充电桩对于电动汽车的普及至关重要。政府需要投资这些基础设施,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对城市来说,这种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公益性,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澎湃新闻:这个行业已经竞争如此激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愿意进入?
陈玲: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生态系统,产业链条长、产值高,规模经济显著,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和全球市场都处于井喷的黎明。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汽车普及率的增长,它势必成为消费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国家和企业都不可能放弃这块增长的大蛋糕。
而且,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尚未定型,不同的技术路线如换电、快慢充电以及电池技术创新都在进行中,市场竞争激烈,英雄榜座次尚未落定,每个国家和企业当然还是要冲刺到底的。
澎湃新闻: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您有哪些展望?
陈玲: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大概率会延续其20%-30%高速增长的势头,但一部分企业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退出。
竞争既来自市场和产能的快速扩展,也来自汽车技术的颠覆性创新。
最值得期待的创新来自动力电池和智能驾驶两大模块,例如固体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或智能驾驶提高到更高等级。
由于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都极大依赖基础设施网络和产业生态,有利于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城市将在此轮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建设公共充换电设施、开放智能驾驶道路测试的立法和应用、提供便捷的城市智能平台、算力和网络等。
哪些城市能够在2024年胜出,我们拭目以待。
设计 郁斐
2023年,澎湃研究所开启全新栏目《澎湃城市观察》,并于近日推出年度策划《城市年鉴2023》。7位研究员主笔,总结2023,预见2024。7大领域,71座城市,我们这样与2023年挥手告别。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