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二代”为啥火了?

更新时间:2024-02-26 21:56:01作者:无忧百科

“厂二代”为啥火了?

“厂二代”为啥火了?

半月谈记者 刘宏宇

我国民营企业迎来新旧更替高峰期,接班人的培养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民企接班人的培养方式日臻多元化,有家族代际传承内部培养、市场化培养、政府助力培养等多种模式。近年来,一大批二代接班人通过网络公共平台,自发地汇聚,采取“抱团成长”模式,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厂二代”为啥火了

“95后”黄希谊没有想到,自己在小红书上发表的一篇小文能引发巨大共鸣。她更没有想到,她创建的一个“厂二代”社群,短短几个月即汇聚起3000多人,目前人数还在不断激增。

15岁出国,25岁回国接班,并非黄希谊所愿。“我是广州人,15岁去美国波士顿读高中和大学,然后研究生去了巴黎,在巴黎也工作了一阵子。2020年,因疫情原因,家人让我回国。”黄希谊说,10年的国外生活,让她对接班心生惶恐。


“厂二代”黄希谊在工厂

“不了解国情,对于家族事业也是小白,只知道工厂是搞机械的,具体干啥的完全不了解。”黄希谊说,回国两年多,每日奔波在家与工厂两点一线之间,让她感觉枯燥苦闷。2023年初,她在小红书上发表了一篇感想,诉说自己的经历和内心苦闷。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共鸣者纷纷关注并讲述类似的经历。

为方便更多人交流,黄希谊建立一个“厂二代”社群,名为“厂二代GOGOGO”,旨在打造一个专属制造业企业继承者个人经验分享、资源互换的真实社交平台。

经数据分析,入群的“厂二代”平均年龄26岁,“85后”至“00后”为主,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海归二代占68%。“厂二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主,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

“厂二代”社群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主题沙龙、名企探访、工厂互访……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同龄“厂二代”们分享各自的经历,启发不同的思维模式。

“大家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因经历相似,共鸣感很强,每次活动都有聊不完的天。”黄希谊说,“‘厂二代’们聚在一起,探讨中国制造业的困难、传统产业如何数字化转型等课题。大家从行业运营心得、接班困境聊到海外市场等。有做境外展览公司的创始人分享制造业如何创新吸引国际客户;有斯坦福大学毕业的烘焙‘厂二代’分享如何自主研发工厂AI应用;有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化工‘厂二代’,分析化工市场如何创新……”

“厂二代”社群还邀请一些“厂二代”及父辈代表,分享两代人在办厂中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通过一代和二代的交流,让企业家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随着‘厂二代’社群越来越大,更多孤独的心灵聚集在一起。”黄希谊说,“现在大家见面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彼此鼓励,携手前行。”

“一个人走得虽快,一群人走得更远。”一位“厂二代”说。

“厂二代”不等于“富二代”

以工厂为共性特征之一,制造业民企接班人更愿意被称为“厂二代”。他们既不愿意被定义为“富二代”,也认为自己有别于“企二代”。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厂二代”这个词,似乎更契合新一代制造业接班人的内心世界:以实业为本,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

“经营工厂其实很辛苦,许多工厂都地处偏僻的郊区,‘厂二代’普遍会感到孤独。”黄希谊说,或因为不适应,或因为能力不足,一些二代主动放弃了接班,但能坚持下来的大多勇敢选择了“吃苦”之路。

“我是‘厂二代’,不是富二代。”四川的一位“厂二代”说,“‘富二代’是可以直接拥有巨额财产的那一批人,但许多‘厂二代’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那一批人。我拥有的财产是我的工厂,它经历了20多年的市场考验,如何更进一步让它成为行业的龙头品牌,则是我们‘厂二代’的未来要走的路。”

“有些父母的产业是夕阳产业,本来生命力就不强。‘厂二代’并不是躺平,而是接棒的延续,可能是优化,可能是创业。”黄希谊说,从不知所措开始,很多“厂二代”偶尔也会有退缩的想法,但最终还是选择迎难而上。

敢于直面困难,勇敢往前冲,是“厂二代”们的共性特征。“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最底端的代加工工厂,从内部管理问题,到外部的订单不足、同行价格战问题,困难一环扣一环。”黄希谊说,“可能上学的时候我们不能吃苦,但既然要做好这个工厂,就必须要吃苦。这是一种使命感,因为这是父辈的心血,我们想延续下去。”

从被动培养到自发成长

我国的民营企业已进入新老交替的高峰期,但二代接班意识不强,其培养问题让社会各界担忧。

珠三角某市的调研显示,大部分企业二代接班人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但不了解国情,部分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与市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求差距较大。与一代企业家不同,二代接班人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和基层历练,缺乏意志品质的磨炼,迫切需要提高企业领导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2023年6月,“厂一代”与“厂二代”代表汇聚一堂,分享经营心得

许多一代企业家坦言,他们是改革开放后由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农民“洗脚上田”、干部“下海”而来的本土民营企业家,因自身局限性,靠“父教子”难以完成家族传承。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不少地方政府主动采取积极措施,探索培养新一代民营企业家的有效方法,如集体培训、成功企业家传帮带、国企挂职等。虽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对于数量庞大的接班人队伍来说,仍显被动。

当前,“厂二代”们自发通过网络公共平台抱团学习成长,成为一种良好发展趋势,许多类似的社群正在形成。

“‘厂二代’的标签,仅是大家相聚的开始。”黄希谊说,打造平等、健康、积极、有益的社群生态圈,也许能让中国制造业接班人尽快地成长。

本文标签: 成长  工厂  小红书  富二代  厂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