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方法:共情
2024-04-07
更新时间:2024-04-07 20:23:13作者:无忧百科
遇到挫折时,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接纳他们、能够与他们共情的大人,而不是立刻被追问着作解释。
孩子需要的是成人的接纳、安抚,对其情绪的回应和正确解释。
当孩子感觉到了被理解,坏情绪自然就排解了,也就不会再去纠结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共情是人与人情感链接的纽带,具有共情特质的人对别人的体谅、理解和关心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接纳,从而让对方也能产生愉悦感。
这样久而久之,一个人的影响力和其所具有的共情能力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也就能积累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
共情是可以学习的,孩子可以从家长的共情中获得模仿。
人的行为活动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取决于与别人的社会互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就像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
孩子的心智发展不成熟,他对自我的认识,就取决于成人对他的态度、评价。
成人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认同孩子,孩子才能放下别人的眼光,坦然做自己。
要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有时候在成人看来,孩子的那点事真是“太幼稚了”,但如果不在这时候给他们幼稚的机会,他们就会永远幼稚下去。
要给予坚定的正向情绪关怀,帮助他确认积极美好的事物,一切向理智乐观的方向看。
要一直给予他希望,如相信问题总是会解决的,或者生活总是有很多的美好。
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极端情绪,也易于情绪的平复。
人的一生根源于原生家庭;孩子的未来,藏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温暖良善、积极向上的美德代代传承,有情、有义的父母才能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孩子。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因为疼痛,便趴在地上哭了起来(求安慰、求解释、求温暖)。
家长看到了,斥责孩子道:“不就是摔倒了吗,有什么好哭的,快起来。”(没同情、被漠视);
“谁让你乱跑来着?”(找到原因,被指责、没温暖、不接纳);
“别哭了,你自己摔的。”(未曾共情、不温暖、无分担、不接纳);
“宝宝勇敢,没事儿”(鼓励坚强但未共情、只接纳勇敢的你)。
听了家长的话,孩子哭的声音越来越高了——
家长不但不理会孩子的这种悲伤情绪,反而否认孩子的这种感觉,认为孩子的这种伤心没有必要,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孩子的挫折感,使得孩子哭得更加伤心。
同样是看到孩子摔倒哭泣,另一位家长走到孩子面前扶起孩子,拥入怀中,对他说:“摔倒了,我知道你肯定很疼!”
听家长这样说,孩子点了点头,哭声渐渐小了。
等孩子停止了哭泣,家长才对孩子说:
因为不小心,没看脚底下所以摔了。 以后咱们慢点跑并且注意看脚底下就没事儿了。想哭就哭一会儿吧,我抱着你,你感觉就好多了。
仅仅是“摔倒了,我知道你肯定很疼”这样一句话,孩子就会因得到家长的情感认同而使负面情绪大大减少。
当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控制之后,家长再对其进行理智的教导,告诉他以后走路要小心,这样,孩子就能认真地接受家长对他的教育了。
电影《奇迹男孩》里,当奥吉发现所有看到他的人脸上都充满着惊恐和鄙夷,他感到深深的自卑。
有一次,奥吉又问妈妈:“什么时候人们才不在乎我的外貌?”
奥吉妈妈却镇静地回答:
奥吉,每个人的脸上都有属于自己的印记,这是一张展示我们过往经历的地图。 我们应该为它骄傲,就像妈妈额头上的皱纹,它展示着妈妈和你在一起走过的日子。
感受到妈妈的接纳、爱和鼓励的奥吉,逐渐建立起了信心和勇气,最终获得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品学兼优、为他人做榜样的奖章。
即使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遭到了挫败,父母也要为他的主动参与、积极努力、巧妙构思、尝试改进、咬牙坚持、寻求外援等点赞。
这些都是比输赢更重要的事。
成人就应该用更多的时间观察,而不是评判,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优点,即便有缺点也不要放大。
接纳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只有父母接纳了孩子的特性,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他才能更加有安全感,面对问题时不至于自我怀疑。
长大后,那些特性就会成为吸引别人独有的特质。
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考个好成绩的时候,父母往往会展现一张笑脸或者给一个奖励;
但是当拿个糟糕的成绩回家,父母脸上的表情就变得阴沉不定,甚至会给孩子一个十分严厉的惩罚。
当失败的代价过大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特别怕输。但是人生漫长,谁能保证处处会赢?失败无处不在!
让孩子学会面对失败,最重要的是让他看到失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应该少用些批评和惩罚,更多地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帮助他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他制定一个扭转局面的方案,让孩子看到失败和成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人生道路千千万,条条大路通罗马,千万不要自我设限。
承认自己面对的一切困难,接受他,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让孩子的生活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教育,永远始于爱,发于接纳,成于尊重,终于成全。
点个“在看”,学会怀着爱,与孩子共情。
作者 | 钱志亮,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主播 | 赏新晴,视频号:赏新晴读书,公众号:听晴声(ID:sxqreading)。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