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4资产为存货,中交地产一年亏损16.73亿元
2024-04-11
更新时间:2024-04-11 06:31:38作者:无忧百科
作 者丨郑青亭
编 辑丨李莹亮
图 源丨图虫
从4月初开始,中国进入了繁忙的“外交季”。
继东南亚国家掀起一波高层访华热潮之后,德国总理朔尔茨预计将于4月14日至16日率领商贸代表团访问中国。根据目前各方透露出的消息,代表团成员可能包括宝马、梅赛德斯-奔驰、西门子、默克、拜耳、蒂森克虏伯等知名德国企业的高层。
4月10日,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Maximilian Butek)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证实了朔尔茨即将访华的消息,并表示,德国总理在进行重大外访时通常都会有高级商务代表团随行,此次出访的高管名单凸显了中国作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重要性。马铭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预计将有10-15家德国企业的高管陪伴朔尔茨来华。
马铭博对记者说,“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去年,在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下降的情况下,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却逆势飙涨,足见德国企业对于在华发展的信心。对任何一位德国CEO来说,重视中国市场都理所应当。不仅如此,德国企业在中国创造了超过110万个工作岗位。对于高度依赖人力资本的德国企业来说,与这些员工加强沟通、巩固他们的信任也十分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朔尔茨此次率领德国商业“梦之队”高调访华,无疑是要进一步加强同中国的经贸合作。一方面,这些扎根中国的德国企业有意继续扩大在华存在,另一方面,德国政府也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中国企业的投资。随着中国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高度互补的中德经济将进一步密切全方面合作。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刘英认为,近年来,中德合作日益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的程度也逐步加深。去年,尽管中德贸易额有所回落,但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创下历史新高,且占德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也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如今,中德合作已经涵盖了外交、经贸、工业、财金、司法、交通、教育、科技、卫生、环保、发展等22个部门。
除了超大规模的商贸代表团,德国环境部长莱姆克、农业部长厄兹代米尔以及交通和数字化部长维辛三位部长也将陪同朔尔茨一起来华。
美欧对华政策并非铁板一块
此次中国之行也将是他在柏林发布对华战略后首度对华访问。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政府首次公布全面的中国战略。德国政府强调,基于从俄乌冲突中吸取的教训,德国乃至欧洲不得不减少关键领域的经济依赖,以增强自身韧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中国脱钩,两国仍为彼此的重要市场。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7日,朔尔茨在会见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时表示,德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化,发展受益于自由贸易,德方反对保护主义,反对脱钩断链,乐见中国发展振兴,愿为其他国家在德企业提供优质营商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去年出台的对华战略言辞模糊地谈论了“去风险”,但企业在操作层面仍有很大的空间。与此同时,虽然朔尔茨把两国关系描述为“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系统性对手”,但这三者的轻重缓急也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王义桅认为,近年来,虽然美国一再拉拢西方盟友围堵中国,不断利用俄乌局势拱火,大肆炒作台海紧张局势,但美国企业却离不开中国,美国财长耶伦近日来华也强调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已经看到美国说一套做一套,实际上就是为了把欧洲企业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
王义桅强调,欧美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有高度竞争,美国和欧洲在对华政策上并非铁板一块。如果中国经济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继续高水平对外开放,将给外资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红利。
“正如王毅外长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所说,放眼全球,只要中欧互利合作,阵营对抗就搞不起来;只要中欧开放共赢,‘逆全球化’就不会得势。因此,对中国来说,无论是推动政治多极化,还是维护经济全球化,关键都是要争取欧洲。”王义桅说道。
刘英强调,中欧之间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唯有全方位的合作利益,涵盖交通、贸易、投资、金融、人文、科技众多领域。实际上,中德共建“一带一路”将有助于将欧亚大陆的两端紧密地联接起来,创造更多双赢和多赢的机遇,促进形成一体化的欧亚大市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此外,中德还可以在G20框架下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为维护全球多边体系携手合作。
中德经济深度交融
多年来,中德经济深度交融,合作紧密。自2016年起,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也一直是中国在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据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日的数据,2023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2531亿欧元。数据显示,与2022年相比,2023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下降15.5%。其中,2023年德国从中国进口额为1557亿欧元,同比下降19.2%;德国向中国出口额为973亿欧元,同比下降8.8%。
不过,德国工商会(DIHK)外贸负责人表示,鉴于德国对美出口持续增长,美国最迟到2025年将取代中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按照德方的统计,去年全年,德美贸易额达2523亿欧元,仅比中德贸易额少8亿欧元。
2024年1月,中国德国商会发布《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超过90%的德国企业仍致力于中国市场,78%的受访企业预计其所在行业在未来五年内将保持持续增长;54%的受访企业计划增加投资,其中的79%认为增加投资是保持在华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报告还显示,受访德企认为,中国企业的创新领导能力不断增强。其中51%的受访企业认为,当下中国企业在其所在行业中是创新领导者,或预计在未来5年内会成为领导者。在汽车行业,69%的受访者持上述看法。
2023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收缩了0.3%,这使得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将前景描述为“极其糟糕”。不仅如此,近日,德国五家主要经济研究和分析机构还大幅下调对2024年的预期:半年前它们还预计德国经济将增长1.3%,现在则大幅下调超过一个百分点,降至0.1%。
王义桅指出,德国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俄乌冲突的巨大冲击,不仅是产业外逃、资本外逃,而且为了应对俄乌冲突造成的新安全形势,大量的经费被用到军事上去了。如果俄乌冲突无法尽快结束,德国经济恐将继续遭受重创。
“在暗淡的经济前景之下,德国企业已经坐不住了,迫切地希望加强同中国的合作,特别是要抓住中国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的机遇。”王义桅以近年来强势崛起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为例指出,德国老牌车企主动寻求同中国车企开展技术合作,甚至把电动车生产线搬到中国,继续扩大对中国的投资,充分说明德国企业离不开中国。
“欧洲经济正处于衰退边缘,亟待工业复苏提振,而中国的经济虽然面临挑战,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绝大多数的欧盟企业都将在中国产生的利润继续投入到中国市场上,并且希望继续同美国企业争夺在华市场份额。”王义桅指出,对德国企业来说,与中国脱钩才是真正的风险。
德对华实际投资额居欧盟国家之首
德国是对华投资金额和项目最多的欧盟国家。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23年11月,我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12634个,实际使用金额424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为汽车、化工、发电设备、交通、钢铁、通信等。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在华投资多为生产型项目,投资金额较大,技术含量较高。
德国经济研究所(IW)根据德国央行的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3%,总额达119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德国去年对华投资占德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扩大至10.3%,为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德国在亚洲其他地区的直接投资则停留在8%左右。
随着在华投资规模的增加,西门子公司、拜耳化工集团、巴斯夫化工集团、汉高集团、大众汽车集团、戴姆勒和德固赛(现已更名为赢创集团,Evonik)等德国企业已先后在华成立了投资性公司。
中国德国商会近期专门为朔尔茨来访准备的调研显示,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当被问到在华主要竞争对手是谁时,在150家会员企业中,52%的受访者选择中国民企,另有11%和23%的受访者分别选择中国国企和外资企业。
马铭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5年前,中国本土企业还不会对德国企业构成威胁,德国企业那时面临的竞争还全部来自欧美企业。但如今,本土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的实力已经大幅增强,甚至在德国有传统优势的高科技领域有不俗表现。除了电动车产业,中国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方面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他认为,从德国企业的角度看,“去风险”也意味着进一步投资中国,因为目前在中国的最大风险之一就是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要应对这一风险,德国企业不得不为提高研发能力、提升成本效率而扩大投资,以增强在中国的竞争力。
此外,他指出,风险管理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正所谓“不能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任何跨国企业都需要避免在营收来源和供应链上对某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德国企业也不例外。因此,除了继续关注中国,德国企业需要思考在美国、拉美等其他市场投资。
上述调研报告显示,创新能力是德国企业认为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三大优势之一。但面对强势崛起的中国本土企业,这一优势似乎并不明显。报告显示,比中国竞争对手相比,德国企业仅有50%的受访企业认为自己有“较强”优势,34%和16%的受访企业则认为自己的优势“相等”和“较弱”。
对此,马铭博向记者分析道,德国企业的问题是创新速度。以车企为例,德国车企可能需要长达4年的时间才能将一款新产品推向市场,而中国车企可能仅需要9个月。部分原因是,德国车企不仅要服务中国市场,而是在全球市场上交付的,不像中国车企可以仅仅在中国市场上进行测试。这可能是在创新问题上德国企业需要解决的困难。
德企高管重申重视中国市场
实际上,本次即将陪同朔尔茨来华的不少德国高管不久前刚刚在北京参加过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他们在年会上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期待。
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首席执行官博乐仁表示,以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带来发展的希望。他呼吁更加开放、更好的合作,希望能与中国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合作,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向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发出开放汽车市场的积极信号,极大增强了市场信心。他相信,随着中国政府宣布的开放政策具体落实,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将得到极大巩固,也将为跨国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中国巨量人口的现代化,将释放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世界带来新的增长机遇,更给全球规模的创新和可持续技术发展提供契机,还在国际间架设友谊的桥梁,释放出多边合作的强烈信号。
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比尔·安德森表示,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深耕中国逾百年,拜耳期待为中国农业转型取得长足的进步继续贡献力量。
默克中国总裁何慕麒表示,作为一家专注于医药健康、生命科学和电子科技业务的领先科技公司,默克目前正在关注新能源、可持续供应链、数字化、人工智能等领域。默克对于中国长期增长趋势十分有信心,希望参与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来,未来还将继续投资中国。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刘英认为,两国仍然有非常广阔的合作空间,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方面。除了传统的汽车、钢铁、医药、生物技术,近年来,两国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信息通信技术、能源与环境等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密切。
SFC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黄丽鸿
21君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