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第四次IPO:减员近四成、高管降薪,研发投入减少

更新时间:2024-04-17 02:11:04作者:无忧百科

喜马拉雅第四次IPO:减员近四成、高管降薪,研发投入减少

日前,喜马拉雅传出四度奔赴IPO的消息。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扭亏为盈,2023年经调收益为2.24亿元。南都记者关注到,在上市消息传出后不久,“喜马拉雅盈利超2亿背后:员工减少40%”便登上了求职平台脉脉热搜榜。招股书也显示,与2021年4342人的员工数量相比,2023年员工数仅为2637人,2年内喜马拉雅员工人数减少1705人,变动比例高达39%。 “盈利故事”的背后除了减员,或许还有高管降薪。招股书显示,对比2022年,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余建军、执行董事李兴仁和执行董事沈结强的薪金、工资及花红皆在2023年减少了一半左右。 除了“降本增效”,喜马拉雅主营业务的增长在外界看来也空间甚少。一直以来,支撑喜马拉雅营收的四大收入是订阅、广告、直播和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不过,根据招股书显示,“订阅”的主要营收来源会员订阅的收入增速明显放缓,而付费点播收听服务收入的增速更是出现两年负增长的情况。此外,作为营收第二大来源的广告收入也出现了连续两年的下滑。 在新的上市故事里,AI与播客似乎都成了喜马拉雅未来的抓手。不过,一方面喜马拉雅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在收缩,另一方面,此前被喜马拉雅寄予厚望的播客,此番在招股书中也尚未有过多的营收体现。 喜马拉雅扭亏为盈是否主要通过降本来取得?未来喜马拉雅的主要业绩增长点将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播客赛道上对商业模式、收益方面有什么进一步的计划?南都记者就上述问题咨询喜马拉雅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四闯IPO终盈利,减员近4成、高管大幅降薪

时隔两年,喜马拉雅重启IPO,这已经是喜马拉雅第四次尝试上市。最早在2021年5月,喜马拉雅意图在纳斯达克上市,4个月后撤回了美股IPO申请;同年9月,其转道港交所,重新提交IPO申请,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最近一次在2022年3月,喜马拉雅在港交所更新招股书。

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在招股书上,喜马拉雅有了“新故事”:盈利。招股书显示,2023年喜马拉雅收入61.6亿元,扭亏为盈,其年内收益约37.36亿元,经调整收益为2.24亿元。而在喜马拉雅前几次IPO发生的2021年、2022年,喜马拉雅的营收分别为58.6亿元、60.6亿元,调整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和-2.96亿元。

细看招股书,盈利的背后是喜马拉雅在努力“降本”,范围除了普通员工,还波及高管。根据招股书,喜马拉雅在销售及营销开支上“动刀”。从2021年至2023年,喜马拉雅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连续下降,2021年为44.9%,2022年降为34.9%,2023年为33.6%。此外,撇除股份支付费用的行政开支(主要包括雇员福利),2021年-2023年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也逐年下降,由10.7%下降至9.2%和7%。

与雇员福利数据占比一起下降的,还有员工数量。招股书显示,与2021年4342人的员工数量相比,2023年员工数量仅为2637人,2年内喜马拉雅员工人数减少1705人,变动比例高达39%。

去年,喜马拉雅曾传出过多次裁员消息,去年底甚至传出全线裁员比例高达30%。针对“喜马拉雅计划全线裁员约30%”的消息,喜马拉雅方面曾回应南都记者称,关于喜马拉雅裁员的信息不实,只是正常的人员汰换,喜马仍在正常招聘,引入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除此以外,“降本”还以降薪的形式发生在高管层面。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余建军的“薪金、工资及花红”从2022年的375.9万元,减少至2023年的179.8万元,合计减少196.1万元;喜马拉雅的执行董事李兴仁的“薪金、工资及花红”从2022年的208万元,减少至2023年的106.6万元,合计减少101.4万元;喜马拉雅的执行董事沈结强的“薪金、工资及花红”从2022年的190.9万元,减少至2023 109.9万元,合计减少81万元。




2022年与2023年高管薪水对比。

用AI讲上市故事,研发开支却逐年下滑

在言必称AI的2023年,喜马拉雅也高调进军AI领域。根据招股书,喜马拉雅将AI赋能及数据驱动标榜为自己的一大优势。

据悉,喜马拉雅专门成立了“珠峰实验室”,通过研发出“珠峰音频AI模型”,引入由AI驱动的以用户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的新范式。同时喜马拉雅正将自己打造成具有AI能力的强大技术驱动的平台,AI已经在其内容生产、业务运营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的AIGC渗透率已达14.8%。截至2023年12月,喜马拉雅平台AIGC内容达2.4亿分钟,占其音频内容的6.6%。

同时,在AI赋能UGC播客内容方面,喜马拉雅还推出专有的一站式AI音频制作工具“音剪”,该工具能缩短创作者后期制作时间,提升创作效率。

不过,AI虽火、投入所需却巨大。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在收缩,从2021年的10.3亿元,减少至2022年的9.4亿元,2023年进一步减少至9.3亿元,2年内累计减少1亿元。喜马拉雅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从2021年的17.5%,下降至2023年的15.1%。



南都记者就研发费用、AI研发成本等问题向喜马拉雅相关负责人询问,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会员订阅增速放缓,广告收入连年下降,播客营收未披露

一直以来,支撑喜马拉雅营收的四大支柱是订阅、广告、直播和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根据招股书,付费订阅服务是喜马拉雅主要的营收来源,包括会员订阅及付费点播收听服务,从2021年至2023年营收占比都在50%以上。



不过,主要营收来源会员订阅的收入增速却明显放缓,从2021年的57.1%下滑至2023年的8.5%,而付费点播收听服务收入增速更是出现连续两年负增长的情况,2022年和2023年,付费点播服务收入分别下滑26.2%和11.1%。

营收第二大来源广告收入也出现了连续两年的下滑,已经从2021年的14.88亿,降至2022年的14.69亿,再到2023年的14.23亿。

喜马拉雅的订阅与广告收入又与平台付费用户规模挂钩,但喜马拉雅付费用户方面也不容乐观。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付费用户付费率已从2022年的12.9%下滑至2023年的11.9%,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会员付费率从2022年的12.6%下滑至2023年的11.6%。

与此同时,喜马拉雅移动端应用程序的日活用户收听时长也在减少,从2021年的144分钟减少至2022年的142分钟,到2023年更是减少到130分钟。在招股书中喜马拉雅表示,用户收听时长减少,主要是由于播客在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中日益流行,与有声读物相比,其内容时间相对较短。

传统业务力有不逮,喜马拉雅也在将希望寄托于新板块。近两年来,喜马拉雅不断在播客上发力。去年2月,喜马拉雅召开创作者大会宣布要聚焦播客,并推出不少播客计划、MCN激励政策,在播客上投入了不少资源和精力。同时喜马拉雅还成为了 Apple 播客在中国的唯一认证托管平台。不过在此次招股书中,对于播客的商业模式以及播客所带来的收入贡献,喜马拉雅也并未有过多披露。

采写:南都记者 林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