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山产研院:打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更新时间:2024-05-18 19:57:34作者:无忧百科

走进佛山产研院:打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的建设。中试,就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产业化应用的过渡性试验,也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5月17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走进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佛山产研院”)。在这里,科研成果实现了从样品到产品的跨越,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跨越科研成果转化“死亡之谷”

调研团率先来到了佛山产研院内的精密仪器先进制造技术公共中试验证平台(以下简称“精密仪器中试平台”)。据悉,佛山产研院依托精密仪器中试平台,帮助创业团队开展工程化开发、生产工艺设计、产品可靠性验证、生产环境测试、供应链控制等环节,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精密仪器中试平台创始人张冠文介绍,科研成果落地难、转化率低是一道普遍性的世界难题。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直存在巨大的鸿沟,业界甚至无奈地称为“死亡之谷”。而中试,是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也是科技成果变为生产力的“转化器”。经过中试验证的仪器,就可成为投资成功率较高的产品。

张冠文希望自己能帮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商品化,跨越这“死亡之谷”。他向调研团介绍,精密仪器中试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想做实业的经销商,熟知哪些领域易国产化成功,但是缺乏自有产品;二是已有品牌的实业企业,拥有自有产品,但存在小批量、高质量制造难的问题;最后一类是科学家,创新能力虽然强,但存在工程化、产业化难的问题。而在这过程中,精密仪器中试平台可提供仪器的整装研发、工程化、用户验证与推广服务链条,帮助业界实现“高质量”产品的目标。

他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曾经有个民营企业,主营国外仪器的销售代理,没有自主研发核心产品,老板对企业发展前景十分担忧。“因为很多这种经销商都有这个问题,外资企业可能5年、6年后,就把所有经销商都换了。”但是,该民营企业既没有研发团队,也没有人才队伍,组建起来比较难,怎么办?于是,该老板找到了张冠文。


精密仪器中试平台的工作人员操作机器生产零件。南都记者张静 摄

“我们能帮他做些什么呢?首先帮助他做仪器的结构设计、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完成原理样机。光有原理样机还不行,必须要做小批量的生产,也就是要中试。做了一小批量出来后,这些产品要再经过安全性测试,环境试验等各种试验,就变成一个比较可靠产品。整个过程帮助他以后,这个仪器马上就面向市场销售。”张冠文介绍,目前,研发出来的仪器最后成功面向市场,国内每年售出上万台,成功帮助该企业转型升级。

科技要服务于生产,服务于老百姓需要

今年1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旨在加快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制造业第一大省的广东,也在谋划强化产业中试能力支撑。在佛山,龙年开工第一天,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吹响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的号角。市委书记郑轲提出,将布局五大中试平台、十大转化平台。

这十五个科技创新平台中,禅城占了三个、分量不轻。作为佛山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精密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型、一站式服务窗口,目前精密仪器中试平台已具备广州和佛山近3000平方米中试验证服务场地,其中佛山总部新基地超过1200平方米,含有多位精密仪器资深专家、精密制造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可靠性验证工程师,并正在积极申报广东省、佛山市重点扶持中试平台。

据张冠文介绍,精密仪器中试平台基于中央引导地方发展资金项目“科学仪器先进制造技术公共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收费也低于市场价格,因此服务对象很多来自于中小企业,它们一是缺人才,二是缺资金。该平台还将致力于佛山打造精密仪器产业集聚生态链,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创新竞争力,为佛山加快构建具有佛山特色的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体系赋能。

广东省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佛山产研院董事长肖仁俊提到,佛山产研院的办院宗旨为坚持崇尚科学、尊重创造的精神,秉承以科技引领产业、让知识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其中他提到,省科学院在佛山、珠海、江门,汕尾、湛江都有类似的研究院,“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一是把地方的需求引导到省科学院,二是把科研人员引导到产业第一线去,让科研团队跟产业实现结合。”他表示,科学最终还是要落到地方,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生产,服务于老百姓的需要。

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张思琦

摄影:南都记者 张静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本文标签: 佛山  科学  产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