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朋友感情的句子说说心情(关于兄弟的情感说说)
2024-03-17
更新时间:2024-03-17 05:51:00作者:佚名
赤壁红岩,山环水转,峰峻、石奇、水秀、谷幽,被誉为“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
石门湖坐落于冠豸山之东南,春来水暖,白鸭犁波,游船时而穿梭峡谷,时而信步水面,“水转山间走,山回水中行”,似觉无路可通时,猛然有一“石门”中开,又是一处“神奇”。
来到新罗区江山乡山塘村,在一片开阔地前,绵绵起伏的群山,陡地勾画出一位美女———仰面隆胸,长发飘逸,泰然自卧。
这是天地间罕有的“江山睡美人”奇观。
闽西自古以来生活着两支不同文化特性的民系———客家民系和闽南支系,传承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和闽南支系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不断相互渗透、交融,造就了闽西文化的瑰丽多姿、神秘多元。
土楼,则是闽西客家文化的载体与缩影。走近土楼,即能领受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这种大体量的壮伟民居,或以存同求异、丰富多样的方形,或以凝重厚实的浑圆,蕴含着自身的文化意趣与美学价值,在闽西崇山峻岭间演绎颠扑不破的方圆组合的世界,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成为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和世界建筑的奇葩。
美丽福建,我的梦, 人生因为有梦想而精彩, 国家因为有梦想而富强。 梦想是什么。文章热词:赞美福建的诗句诗歌 上一篇:描写摘苹果文章句子 下一篇:赞美。
天涯海角,蓦然回头,它不在你的身后,而在你心房!比如“啤酒”“鱼羔”等 :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坊的萝卜皮 玉田小枣儿甜在心!衡水老白干 酒香味更浓。
2. 【南后街新貌作文】南后街新貌春节期间,我从报上得知新建南后街已竣工,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
我和家人趁着假期慕名而来,到了南后街,只见这人山人海,就怀着好奇心挤进人群。爸爸告诉我:南后街始建于明末,它由南后街及周围的三坊七巷组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年,它是福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沿街两侧是享有盛名的店铺和具有福州特色的手工艺作坊;每日这里车水马龙,商贾云集;这里有著名的同利肉燕、米船家、木金肉丸知名商铺。三坊七巷中座落着许多高宅大院,许多名人曾在此居住过,如:萨镇冰、林觉民,还有我最崇拜的冰心作家呢!由于历史变迁,到了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南后街就像步入暮年的老人,两旁房子年久失修、道路狭隘。
市政。府为了保留住福州这文化古迹,决定重建南后街。
听着爸爸的介绍不知不觉已走进南后街,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南后街的面貌焕然一新,街道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街的两边是全新的仿古房子,楼下多为镂空的四开大门,门前及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灯笼,楼下多为店面,楼上居家,在木板房中还间杂着几座西式洋房的当铺和钱庄。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向前走着,突然,风中一面绣着“酒”字的大旗吸引了我,原来是一家卖“青红酒”的店铺,门前还站着两名穿古装衣服的女孩在招揽生意,我好奇地走进去,店里有几个扮店小二模样的人正忙着卖酒,很多大人都在买酒,看来这里生意兴隆,走出酒家,阵阵的酒香从店里飘出,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借问酒家何处有?”的诗句来。
在街边有许多尊表现手工艺人的雕塑:做花灯的、老当铺、表褙……他们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尊老当铺雕塑,柜台内一个头戴西瓜帽,鼻梁架着一幅眼镜,穿着马褂的掌柜,他一手拿着算盘,一手拿着毛笔,正忙着做生意,柜台外站着一个老者拿着一样东西在典当。
它是南后街当年经营活动的一个缩影。随着人流,我来到一家花灯店,各式各样的花灯看得我眼花缭乱:有端庄气派的宫灯、妙趣横生的走马灯、造型逼真的绵羊灯、莲花灯……可我的最爱是会发光的牛角灯,爸爸给我买了牛角灯,我赶紧戴在头上,神气地走在路上,但愿它在牛年能给我带来好运。
不知不觉我已经走出南后街,回头一望,看到朝北入口的大石坊上醒目地书写着“南后街”三个大字,我觉得新建的南后街既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又体现了现代的气息,它的新貌为福州增添了新的风采。
3. 南后街的介绍福州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今复名吉庇巷)澳门桥交汇处,全长1000米左右,因位于福州城市中轴线的南街(今八一七路)的背后而得名(古时很多街分前街后街),这里是老福州城的缩影,是福州所存不多老建筑的一部分。南后街牌坊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西侧有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路面商贾云集。可惜的是,老南后街及其周围的部分建筑已于2007-2009年拆除,现存建筑大多为仿品。
4. 福州南后街门口的对联南后街,大门从杨桥路一侧开启,街口高耸的牌坊,成了这条古街的标志性建筑。古韵古香的门楼牌坊已初显规模,刻在石上的白底鎏金的题字,配上雕花墙裙,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牌坊正上方书有“南后街”三个鎏金大字,由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先生所作。两旁对称的高矮各一对石柱上,正反两面共写有四副楹联,其中有三副分别由陈章汉、赵玉林、郭道鉴、柯云瀚等当今知名学者、书法家联手创作。
其一:
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
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
其二:
文事重名区,记曾笔走他州,书藏旧肆;
人情欢盛世,看又灯迎元夜,塔展中秋。
其三:
城开闽越,源溯昙山,听浩歌一路;
凤翥江南,龙腾海左,驰俊彩九州。
唯有牌坊外侧的一副,是清末举人王国瑞所作诗中的对句,那就是广为市民熟知的:
正阳门外琉璃厂,
衣锦坊前南后街。
百度的啊。
5. 南后街的简介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是昔日老福州城的中心城区。
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
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
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
现重新改为石板路。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 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
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
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2009年春节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据说,南后街的花灯始于宋,盛于明清。
花灯具有观赏、祈求吉利和增添喜气的功用,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传承千年。早在宋代,福州的花灯就很有名了,据宋《武林旧事》载,福州用纯白玉镶嵌的花灯“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在入京参展的花灯中被列为上品。
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制作花灯,苏州和福州最好,福州更在苏州之上。说明福州制灯工艺水平之高。
最初的元宵节花灯,只是官府为表示“与民同乐”而举行的民间灯展活动。明代万历学者王应山《闽大记》有“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的记载。
但从花灯引发出民心和激情却成为今天民间节日的传统文化。其中还有一些令人激动的故事,如北宋元丰年间,官府为粉饰太平,下令福州城民众不论贫富,元宵节每户必须捐灯数盏。
引起居住在南后街郎官巷学者、诗人陈烈的极大愤慨。陈烈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陈襄、国子监祭酒郑穆以及名儒周希孟被人合称为“海滨四先生”。
陈烈认为官府不顾民生,劳民伤财,就跑到“威武军门”(鼓楼)的城楼上,持笔写下:“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道出了百姓的心声,使福州太守刘谨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陈烈此举被南宋淳熙间丞相梁克家载入《三山志》,传颂千古。福州素有送灯的习俗。
因“灯”与“丁”福州方言是同音,送灯意谓“添丁”。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南后街是制作售卖春节花灯的最大集市。
早年福州女儿出嫁,不论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灯,没生育就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孩子出生了第二年就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以后送“橘”灯,有几个孩子就送几盏,一直送到小孩16岁为止。有的生两个送三盏,多的一盏叫“出头灯”,希望小孩出人头地。
居住在宫巷的清嘉庆举人、林则徐好友杨庆琛的《榕城元夕》竹枝词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词曰:“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中霞光增。
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福州童谣有:“正月元宵灯,外婆疼外甥(孙),送来红红橘子灯,吉利又添丁。”
南后街的灯市旧俗在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十五闭市,其中以初八至十二最为热闹,民谚有“元宵只看初八灯”之说,因正月十三夜是“上纸盲”(“花灯”之意),娘家人送灯必须赶在十三前。元宵之夜大人为孩子点燃花灯加入邻里儿童的迎灯队伍中,每年的元宵夜成了儿童的欢乐之夜。
南后街以前有好几家专制花灯的店铺,大多是家传手艺,由于花灯的卖买只有正月这几天,平时只做一些大户人家悬挂的大球灯、用于寺庙悬挂的大灯笼或迎神用的“高照”、丧事用的“百子千孙”、照明的小灯笼、用于节庆的舞龙灯。一般店铺很少有招牌,多称某某灯笼店。
制作花灯的材料有纸、布、竹、木等,有西瓜灯、莲花灯、菜头灯、橘子灯、绵羊灯、猴子灯、关刀灯、麒麟灯、状元骑马灯、音送子灯等在春节应市。现代还有“飞机灯”等。
扎灯艺人还根据需要,制作一些精致的花灯,选用纱、绸、缎、绢、玻璃等制作宫灯、走马灯、壁灯和各式挂灯,品种丰富,雅俗兼备,玩赏并收。形形色色的花灯为人们增添喜气和吉祥。
“文革”期间,花灯被视为封建主义的产物,南后街看不到五颜六色的花灯,“文革”后虽然恢复,由于花灯只有在正月期间使用,扎灯艺人为养家糊口,改作利润较为丰厚的花圈,影响了南后街传统文化的氛围。2007年福州市鼓楼区党、政领导为了加强保护花灯这一民间传统工艺,举办了首届“南后街元宵灯会”,观者如潮,受到上级领。
6. 逛南后街作文去年元宵节我们去五一广场看灯展,真是人山人海。
一点儿都不夸张地说,那里就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什么样的灯笼都有,今晚我们怕拥挤就提早去南后街顺便为了灯会买灯。
到了那里,真想不到在市中心居然是浓浓的古代的气息,两旁房子都是以木头为主的建筑,挂着许多红灯笼,抢先映入我的眼帘每个路灯边挂着两盏花灯,亮起来真好看,它们中间有一个椭圆形的灯上下都是梯形,一盏灯上面画着一个人拿桨在划着小船好像在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在说:“欢迎您来到南后街!”另外的一盏灯形状差不多,但是画着双龙戏珠,我看了入神仿佛听见它们在争吵:“这是我的!”“你可别乱说,它是我的。”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争个不休……正在这时我听到爸爸妈妈在招呼我,我过去一看原来是重新改造后的三坊七巷,原来这就是名人故居.还有一系列古代人在刻字做花灯当铺雕塑,真是栩栩如生,维妙维肖!虽然离元宵节还有一周,南后街依然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我们看了一家又一家的灯,看看这盏小牛灯很漂亮,看看那盏小牛灯也很可爱,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买哪一盏,恨不得把自己喜爱的花灯全部搬回家。其中,有一盏牛魔王飞天的花灯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问多少钱?精明的店主说20元,我说15元成交,可是最后我把价钱推到17块5,逗得店里的叔叔阿姨哈哈笑。
太迟了,没有细细观赏重建后的三坊七巷最后我提着自己喜欢的花灯,就一蹦一跳地回家了。
7. 形容福州的诗句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
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
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 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
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 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
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 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 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
“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四门学,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 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 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 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 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 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而今人去台空 ,究竟“何处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