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夏歌词,解夏 歌曲
2024-01-11
更新时间:2024-01-12 07:11:56作者:无忧百科
文|月半悦读
熬夜刷完整部《问苍茫》,泪点实在太多。
剧中的一个个小细节,都能让每个熟知那段历史的人看出其中深意,也总会被精准击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全剧秉持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截取1921年到1927年那段历史,再现了中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的发展历程。
而该剧中最大的创新和特点,就是一改很多正剧中大家都熟悉的指点江山的伟人形象,只把他当作中共早期的一个骨干形象来塑造。
在坚持历史真实叙事的同时,创作团队通过大胆的戏剧化艺术加工,成功实现了人物形象的升华。
这种生动的表现形式,不仅让一个个历史真实事件鲜活重现,也成功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幽默风趣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那将近七年的时间,既是中共发展壮大的时期,也让毛泽东从一名追随者逐步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而在他面临迷茫和低谷时,家人的理解和扶持,才是能让他明知任重道远却仍然一往无前的最坚实的后盾!
01、四兄妹齐心协力闹革命。
《问苍茫》开篇,青年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刚参加了中共一大后归来。
中共创建之初,这个立志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新生政党,除了手里握着的“真理”之外,可谓是一无所有。
可也正是这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个人,硬是顶着国内外各股复杂势力的防范和敌视,踏上了为国家和人民获取新生的创业征程。
当时的青年毛泽东,还只是思想进步的毛教员。
他怀着一腔爱国救国之心,从繁华的上海租界回到家乡韶山,同妻子杨开慧一起,召集大家讨论和创办自修大学。
不过,时局动荡,又加上缺乏经费支持,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困难,想要实现这个想法可谓是难上加难。
可考虑到自修大学的创办利大于弊,教员还是力排众议创办了自修大学,这才能一面寻找志同道合的“真同志”,一面又壮大了党组织。
而在这件事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教员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说,弟弟毛泽民和弟媳王淑兰的精打细算,让大家本来连青菜都供应不上的伙食有了保障。
而善解人意的妻子不仅没拖后腿,还承诺要照顾弟弟妹妹们,并一心同他共命运,则彻底消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以往,提及伟人那为革命事业牺牲的两位弟弟和堂妹,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总是免不了一种悲壮的色彩。
而剧中,毛家人饭桌上充满烟火气的温情,以及一家人欢声笑语的温馨氛围,很大程度地冲淡了那种沉重。
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家里为了迎接教员归来做了丰盛饭菜,可饭菜端上桌后,因为“菊妹子”还没回家,大家就不开饭等着。
这个“菊妹子”,就是他们的堂妹毛泽建,由此就可见这四兄妹的手足之情有多深!
在日后漫长的革命岁月里,教员这些可爱可亲的弟妹们,头可断,血可流,却没有一个掉链子的。
最小的“菊妹子”英勇就义时,年仅二十四岁,而在此之前,她已经参加过很多重大历史事件。
这个青涩的少女早早就成长为了一位女英雄,她不仅组织农民自卫军与豪绅鲁恶鬼战斗,还带着当地农民为为北伐军提供后勤保障。
至于教员的两位弟弟,也在兄嫂的影响下,一步步成为了真正的革命者。
继承了父亲经商头脑的毛泽民,四处奔波为组织筹集经费,可他自己为了省钱宁肯扮成乞丐赶路,也不愿浪费组织的一分一毫。
至于桀骜不驯的幼弟毛泽覃,则也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了四兄妹中第一个走向武装斗争的人,并取得了卓越的战功。
可惜的是,二人同样牺牲在全民族革命的征途中,都没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成立!
现在再看,毛家兄妹的聚少离多,不正是为了给百姓争取新日月,好照亮天下人回家的路,从而让家家户户都得以团圆吗?
而也正是有着这样一群知晓彼此心意的家人,教员这个早期的先行者,才能心无旁骛地走上革命道路。
02、贤内助心意相通携手砥砺。
如果说,弟妹们的理解和扶持让教员心安,那贤妻的携手砥砺则让他义无反顾地一往无前。
要知道,即便是伟人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能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而是历经困惑和磨难,才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而教员在这一系列进程中,并没有可供借鉴的前师,一切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也备受误解、排挤,甚至变相流放。
建党之初,他心中就常存对中国革命之问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之问,在矢志不移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思考和解惑。
他问大地、问实践、问人民,可直到去安源煤矿实地调研之后,他才真正了解到底层民众的恶劣生存环境,也深深感到任重道远。
在他为漫漫前路感到迷茫无助时,是杨开慧在一旁贴心开解他,并许下愿同他共命运的誓言。
在小小的清水塘,心意相通的夫妻俩,无疑是彼此最大的依赖和抚慰。
可当他选择了革命,那也就意味着随时面临跟家人的别离。
板仓杨宅短暂的相聚后,两人短暂地享受了难得的家庭温馨,可等待他们的则是长期的聚少离多。
那段时间,教员因忙于国共合作的各项事宜而分身乏术,很难能再顾及个人家庭,直到收到同乡蒋先云捎给他的那罐剁椒,他才意识到对家人的疏忽。
可以说,那罐没有附信的辣椒,代表的就是杨开慧的不满和委屈。
而他之后那些石沉大海的家信,则是因为她哪怕再担忧丈夫,却也不想成为他的负担。
可教员当时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甚至都不能跟妻子和孩子照上一张全家福,杨开慧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
然而,即便这样,两人心里还是一直在为彼此着想。
国共合作期间,教员因得罪了小人,导致薪水被压着不发,家里粮食紧缺时,夫妻俩一度为了一碗米饭相互推让。
而在教员遭受排挤和流放时,也是杨开慧不辞辛劳地带着孩子陪伴他左右,在他人生和事业的低谷期,仍和他携手共进退!
03、当之无愧的“真同志”。
从革命初期黄、庞二人以死明志,到后来的一系列惨案,让共产党人意识到,革命中流血牺牲乃常有之事。
因此,毛泽民在去主持五卅惨案湖南后援会工作前,因不愿真到了舍身就义那一天而拖累妻子,就执意跟王淑兰离了婚。
可这种问题,在杨开慧身上根本就不存在。
她有自己的革命信仰,从不觉得丈夫的身份带给她的危险会是拖累,她生活的重心除了丈夫和孩子,还有让她全身心投入的革命工作。
而她给自己的定位,也从来不是丈夫“携眷革命”中的那个眷,而是跟他有着相同革命信仰的“真同志”。
北伐期间,杨开慧哪怕怀着身孕,都还在跟着丈夫到处跑,不是去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农委工作,就是到武昌搞国民党农讲所。
在丈夫外出考察期间,她还能帮他接待形形色色的客人。
共产党成立了七年,杨开慧就带着孩子跟教员东奔西跑了七年,期间他们因各种原因迁居了四次,其窘迫程度可以用居无定所来形容。
携眷革命的艰难,也曾让教员感到愧疚和心疼,可杨开慧自己却并不觉得辛苦,反而认为这都是为了工作。
她不认可丈夫携眷革命的说法,而是坚持是她自己要同他去共一个命运。
在她看来,当初既然选择了革命这条路,他们彼此间可以有思念、争吵和担忧,唯独不该有愧疚。
所以说,在教员的成长和探索之路上,妻子杨开慧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真同志”。
全剧从开篇到大结局,从中共一大至秋收起义,青年毛泽东用接近七年的时间在努力探索。
期间,他四处奔波,跟家人聚少离多,才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茁壮成长,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实际领路人!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时局变得如何扑朔迷离,他都一直在不忘初心地要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他为了国共合作大局计,即便遭受有些人别有用心的排挤和打压,也一再做出妥协和退让,可对一个问题却始终坚持己见。
那就是,中国革命到底该由哪一阶级来做主?未来中国的命运沉浮到底该由谁来主宰?
所以说,伟人那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又岂止豪迈而已?
在伟人为国人谋求的救世之道中,唯一能跟帝国主义对抗的,只有无产阶级!
而为了这一革命理想的实现,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伟人至亲的毛泽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也相继牺牲。
对于跟家人的一次次生离死别,伟人直到多年之后,才在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里表露了心中的悲痛。
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足见当年的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