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期的男孩吃什么 适合发育期的男孩吃的食物
2024-05-13
更新时间:2024-05-13 22:56:33作者:无忧百科
深耕计划“婴儿观察模块”招生开启,请关注文末信息。
*本文作者为深耕计划第五期学员徐伟丽。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往期学员的视角看看,参加一次婴儿观察训练的体验如何。
2022年9月到2023年3月,我们所有同学在参与婴儿观察课程的过程中慢慢地发生了一些改变:从最初的不知所措、不知道观察什么,到现在对婴儿观察初窥门径。在改变的过程中,Jeanne老师用她温和如母性的人格,让我们同步感受到,无论是婴儿,还是母亲,她们都在挫折中成就彼此。以下从设置、理论知识、反思和收获三个部分来总结大半年的学习和工作。
婴儿观察的设置
1.婴儿观察开始之前,需要明确的部分:
观察者跟家庭是陌生的关系,无双重关系。 跟父母的第一次见面即观察,需要带着观察的眼光,向对方介绍什么是婴儿观察,获得对方的接受; 婴儿观察是为了训练我们自己的观察能力,而非去研究他们; 观察宝宝的本性、妈妈的本性、母婴关系的形成……我们不给父母提供我们的观察报告,这只是观察者的视角; 可能观察的工作会对母婴关系有帮助,但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同时还有其他问题:如何招募,是否有人愿意接受你的邀请;是否要接受家庭的一个苹果;是否要追随家庭的脚步等等……在一个安全的婴儿观察小组,有定期的讨论和督导都会对我们的观察有非常好的支持。当然我们也需要根据设置提前跟婴儿及父母做告别,如何结束这段无声但稳定的关系。
2.如何观察:
观察一部分是白描,另一部分是理解。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分析婴儿。观察婴儿的手、胳膊、眼睛、身体、语言,理解婴儿的非言语表达;母婴之间的真实互动;同时观察成人的内在婴儿。比如婴儿的手和脚会模拟在子宫的活动,或触摸妈妈,以缓解焦虑,或表达内心的舒适,或表达心灵的链接,而非仅仅是对食物的需求。当然身体各部分同样的使用方式可能有不同的用途,我们要使用自己的反移情去感受婴儿的感受。
过程中对婴儿有理解和思考本身是很重要的,对错不重要。把婴儿放到自己的心智中去理解他。类似于在自己的心智中理解来访者。
3.观察者的位置:
“观察”本身不容易。婴儿观察的过程可能扰动自己的感受,产生舒服或不舒服的感受。观察者在婴儿的角色上感觉妈妈的照顾;也在母亲的角色上感受婴儿的需求和感受,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有时甚至在现场需要理解妈妈的焦虑,并用表情和延伸等安抚妈妈,涵容妈妈的焦虑。
4.观察自己的反移情:
我们在观察婴儿和妈妈的同时,也需要观察自己,自己是站在怎样的位置或心态上的。婴儿观察极易引发观察者的反移情。我们所有的感受都带着自己的投射。因为太多的经历和经验,我们很容易将内心的挫败感、被迫害的体验投射出去,站在评判的位置,甚至几乎不能避免这样的位置。
特别值得学习的是,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即使外界有很多不确定性,即使语言不通,因为内心的稳定和鲜明的触感,珍妮老师依然在观察的最后几节捕捉到妈妈对婴儿的距离感。妈妈这种非言语的表达是我隐约感知到的,但我并没有能够将其提炼和言语化,这源于对自我情感的隔离。
涉及到的理论
1.婴儿的原始焦虑:
在子宫中,婴儿有时会用自己的方式(抱头、把身体卷起来、吃手等)抱持自己。出生是婴儿面临的第一个大的创伤,婴儿会产生极大的挫折感。如果没有好的乳房及时满足自己,那将要面临的是死亡、解体,自我毁灭的危险。
如果妈妈能够给婴儿良好的及时回应,婴儿的焦虑感降低;同时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认同感,感受到舒适(妈妈清洁大便等)、不舒适(比如刚出生手被衣服包起来)等;并用分裂来进行自我保护,留住好的感受,内摄好的乳房,形成好的自我的部分;同时摆脱掉不好的糟糕的、坏的体验(通过打嗝、咳嗽、或是拉臭臭等),缓解挫折带来的焦虑感。
这个过程就是在心灵中发展心智空间。克莱因认为,婴儿的自我是出生就有的,但很脆弱。自我通过不断的内摄和投射来发展自我。当然这依赖于妈妈对婴儿情感的回应和赋予含义。
2.Primitive Omnipotence原始全能感:
婴儿刚出生就跟妈妈的乳房待在一起,两者相连。婴儿似乎能完全控制乳房和奶水,在他有需要的时候,乳房就会来,只要自己吸吮,奶水就会充满婴儿的口腔(及时地从奶瓶吃奶时也有同样的控制感),婴儿就产生了非常满意的体验,认为是自己创造了乳房。
几个月之后,妈妈开始使用杯子和勺子,控制感从婴儿到了妈妈。婴儿就要面对新的关系,断奶的过程伴随着婴儿又一次挫折感。妈妈拥有自己没有的技能,婴儿就会有很多愤怒。如果这个过程婴儿可以自由使用勺子,尽管起初他会把一切弄得一团糟,但他仍然可以使用,且能把食物放到嘴巴里,他的挫折感减少,控制感增强。
在后来婴儿断奶过程中,妈妈不能及时满足他,妈妈让婴儿感受到太多挫折,他就会将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转回自身,这种原始全能感让婴儿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婴儿不需要再去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否则会太痛苦和困扰。一旦过度使用原始的全能感——“我要依赖自己,不能依赖妈妈”,那婴儿的人格发展就可能有问题。
3.粘附性认同:
当妈妈现场或在婴儿的内心缺席时,婴儿坏的、被迫害的感受往往是自己不能承受的。由此自然发展出的防御,是抓住别的客体,如视觉上的灯光、颜色、花草、窗外的树叶;妈妈的衣服、乳头;自己的拇指、肚脐等,粘附性地跟这个客体在一起,成为他安全感的来源,以此保持内心的稳定。
比如婴儿去托儿所,很焦虑地吸吮大拇指,是因为这时候他并没有一个好妈妈在心里。吸吮拇指是为了缓解妈妈不在的焦虑。随着成长固化下来的现象,如青少年黏附于成绩、运动等;成人中也可见到端倪,粘附于工作、亲密关系、青春貌美等。
同时需要注意区分相同行为背后的不同动机。比如刚刚吃饱的婴儿吃大拇指,可能是为了获得愉悦、重新创造跟妈妈在一起的感受,而非为了缓解焦虑。
4.抑郁位vs偏执分裂位:
偏执位主要的焦虑是迫害焦虑,感觉到世界对他的敌意,黑白分明;抑郁位有了自责和内疚。我恨的那个人,我也爱她。我恨她、攻击她,同时我也爱她。因为恨她而内疚,于是想要做修复,怕我的恨毁灭了她,抑郁位是在整合自己的爱恨和内疚及修复。
5.认同:
婴儿只跟他体验到的东西发展出关系。视频中到了7-8个月的婴儿,引起了妈妈更多的焦虑。只是看着婴儿,而不打断他,对于妈妈来说有点难。Maria Montessori说过"玩耍是孩子的工作"。婴儿通过食物表达爱。如果婴儿不是那么爱妈妈,他不会那么关注妈妈为什么关注苹果。认同往往伴随着爱发生的。婴儿可能并不饿,只是想成为妈妈想让他成为的人。
而在几个月时,婴儿并不认识字,但他记得跟父母一起读书时候的样子,这是他在认同父母,从而认同父母读给他的东西。语言的发展依赖于父母在情绪情感上跟婴儿在一起。婴儿首先是语言的接收方。学习的过程伴随着认同的过程。
6.妈妈的自然焦虑:
妈妈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是有很多自然焦虑的:吃奶太多太少?我是否需要拿这么多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被婴儿这样高浓度的需要是很焦虑的,担心被婴儿索求无度失去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帮助妈妈发展她作为妈妈的自尊,让妈妈有“我可以做/是一个好妈妈”的感觉。比如刚出生时孩子有节奏的、稳定地吸吮妈妈,这本身就是对妈妈的安抚。妈妈也会体会到感官的愉悦,同时内化自己的感受,我是有能力的、慷慨无私的妈妈。
来自家人的支持、 更重要还是来自妈妈自身内在的父母客体,有空间容纳自己的内在婴儿,涵容焦虑,并支持自己做一个好妈妈。
7.母婴关系:
首先孩子跟妈妈的自然链接,是一种本能,而非意愿。这个动力非常强大,孩子即使遭遇到挫折,也会锲而不舍地再次尝试。母婴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而这个情感世界,就是每个人的内在婴儿生存的空间。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婴儿7个月时,妈妈经常逗弄婴儿,看似给婴儿吃却又不给,婴儿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挫折感,他会选择从巨大的不确定中离开,后续可能产生喂养困难,不再愿意接受妈妈给的食物。但孩子内在有好的妈妈,他就可以涵容挫折感,探索别的物体,抓住自己能抓住的其他客体,发育早期的全能感。
作为妈妈,往往我们急于向宝宝展示我们知道的,我们买的,我们了解而他们不了解的东西,便剥夺了孩子探索的天性,宝宝反而被灌输了。
8.爸爸的焦虑和支持:
对爸爸来说,婴儿很小的时候更多的依赖妈妈,爸爸在家庭中是被忽视的。母子时间更多,爸爸被排除在外的感受是很多人都有的。母婴观察中同时需要照顾爸爸的感受。第九讲中,观察进行到一半,爸爸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视频中。包括妈妈口中的爸爸、现实中的爸爸,只充满了整个婴儿观察5%的时间。他的角色,是被边缘化的。
除了爸爸在最初养育婴儿的过程中,确实没有妈妈的乳房优势,也有父母之间的竞争。妈妈不允许爸爸出现在母婴关系中横插一脚,拒绝二元关系。妈妈在婴儿面前是有跟爸爸的竞争和嫉妒心的。随着婴儿的长大,爸爸的参与便越来越重要。
9.内心有一个安全母亲/好客体:
不会轻易被吞没;内心坚实;早年发展比较好,手眼协调;自信、能干的气质;自我安抚,内在支持,背后有人的感觉;受到挫折的时候,可以找到坦然地寻求资源度过困难;创造,用自己的想法去创造新的不一样的东西。
从课程中得到的东西,能如何运用到工作中?
1.日常的咨询工作事情:
婴儿观察的体验中,母亲有时是矛盾的:在满足婴儿的同时,可以让自己恨婴儿。这本身不矛盾,妈妈的角色需要满足婴儿的需求,但被剥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可以对婴儿有攻击性。观察到自己有这个部分,但不会付诸行动,而是自己消化掉,爱恨并存。所以作为妈妈或咨询师,我们需要了解,有些事情本身可能不矛盾,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矛盾的视角。
2.婴儿观察的深入学习和应用:
要深入理解婴儿,当然需要去从事正规严格的婴儿观察实践。这是未来一年工作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2018年我在一个月子中心讲过关于产前产后抑郁的课程,当然以后我们可以加入婴儿视频观察的部分。类似于上课的模式,在合适的情境下,录制母婴的视频,然后跟父母一起看视频,讨论他们看到了什么,咨询师看到了什么,婴儿可能感受到了什么等等,来提高新手爸妈对婴儿的理解。
婴儿观察案例
小芳出生于1985年,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儿。东北的山里,6月天气依然不暖和。妈妈此时29岁,爸爸30岁,姐姐2岁。生命的第一年,小芳要面临的挑战太多了。
小芳出生的前一年,妈妈曾怀孕并在家里惊险地生下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妈妈生产时大出血,爸爸从炕上用水盆端了一盆血水出去;在赤脚医生的帮助下,妈妈才缓过来。可能因为先天发育不良,也可能因为父母的医疗知识太缺乏,两个男孩在几天之内相继夭折。爸爸痛哭着将两个男孩埋了。
妈妈很快再一次怀孕,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妈妈东躲西藏了六个月,其间好几次惊险地躲过了计生队的追查。临产前爸爸妈妈紧张极了,将姐姐寄放在邻居家,提前了很多天去医院。直到某一天,爸爸带的50块钱都用完了,需要回家取钱。爸爸刚离开医院,妈妈就生下了小芳。
妈妈很失望,第二胎又是女孩。护士们知道后,都围在小芳旁边,想要妈妈将小芳送人,可以给妈妈几百块钱。妈妈奶水很少,小芳刚出生就“力气很大”,可以将勺子吸地滋滋响。妈妈觉得小芳很可爱,也担心擅作主张送掉二女儿,爸爸会生气,回应护士们,说是要等爸爸回来。爸爸想到身边的例子说,有什么指着什么(有男孩就指望男孩,有女孩就指望女孩),不送人。于是交了几乎全部家当600元现金+妈妈的新婚嫁妆一块手表,算作超生罚款,换得了女孩的出生证。
出生第一个月,妈妈要照顾小芳和姐姐,爸爸做农活+照顾妈妈。小芳每每要吃奶或换尿布,两岁的姐姐都会哭。妈妈有些手忙脚乱,姐姐经常肚子疼,妹妹的脾气很好,很安静,不太哭。妈妈经常需要抱着安抚姐姐。妈妈后来奶水很足,小芳吃饱之后经常躺着吃手,妈妈很省心,于是不怎么抱她。小芳长得胖胖的。除了必须要抱起来换尿布,小芳因为一直躺着,后来后脑勺的头发也磨光了。
妈妈6岁时,自己的妈妈去世,她心里对好妈妈有很多想象和期待,于是在照顾姐妹俩时很尽心尽力,希望能提供给姐妹俩力所能及的所有;也觉得姐妹俩是自己非常好的伴儿,缓解了自己的孤独,很有亲密感。爸爸很勤奋,干活很忙,在家时间很少。小芳长到几个月,三翻六坐八爬,自由之下发展得很顺利。
分裂和抑郁心位
频繁吃手是小芳缓解焦虑、抱持自己的方式。在子宫中差点被打掉的风险、出生后差点被送掉的风险、姐姐强烈的同胞竞争,都让小芳感受到被迫害感和来自世界的敌意。
每每小芳要妈妈,姐姐就会肚子疼,妈妈只好先照顾姐姐。小芳内心的敌意几乎不能表达,分裂出坏的感受到姐姐身上,是姐姐占有了妈妈。迫于姐姐很强势,小芳的敌意只能压抑下去,展现出跟姐姐不同的性格。
同时因为妈妈尽力的照顾,小芳内化了好的客体,妈妈很好,妈妈很爱我,我也很好;也因为潜意识隐约的对妈妈不能尽力照顾自己的攻击性,感受到妈妈的耗竭,小芳很内疚,并试图修复跟妈妈的关系,对妈妈展现出更多的包容和接纳。小芳现在38岁,性格温和,很容易理解和共情他人,容易感受到内疚,不容易表达攻击性。
原始全能感
太多的挫折感使得婴儿小芳将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转回自身,小芳以此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不需要再去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否则会太痛苦和困扰。
原始全能感——“我要依赖自己,不能依赖妈妈”的使用,使得婴儿小芳有效地抱持了自己,人格发展没有太大问题。但自恋的种子埋在了小芳的成长经历中。
小芳意识到,在自己的成长中,小芳经常会对自己说,“你不能依赖别人,别人帮你是对你的恩惠,不帮你是理所当然的,你需要自己去解决问题”。所以小芳现在仍然倾向于独自承担情绪,对父母报喜不报忧。而不愿意求助于父母。
长大的小芳在亲密关系中希望被好好的对待。但在第一段亲密关系中,小芳无法接受男友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男友对自己的百依百顺。小芳认为这样无条件的爱是不存在的,最终以分手结束。而小芳的先生对小芳有各种要求,比如你穿什么衣服是好看的,你穿这样的衣服吧;比如你需要减肥,你现在太胖了。小芳感觉这样的要求是熟悉的。在满足别人的要求时抱持自己,使得小芳感受到更强的存在感。
母婴关系
婴儿跟妈妈的自然链接,是一种本能,而非意愿。这个动力非常强大,婴儿即使遭遇很多挫折,也会锲而不舍地再次尝试。妈妈兄弟姐妹六个,而妈妈很早过世,她对好妈妈的渴望非常强烈,并将这种渴望付诸行动,对小芳和姐姐的照顾非常尽心尽力。妈妈跟小芳的关系,影响着小芳的情感世界,即小芳内在婴儿生存的空间。
妈妈对小芳和姐姐的竭尽全力,使小芳感受到妈妈的艰难的爱。妈妈很不容易,但妈妈的爱很稳定,小芳很愿意接受妈妈的食物和爱,让妈妈体验到好的感受,“我是个好妈妈”。同时小芳内化了好妈妈,让自己可以涵容挫折感,去探索世界,发展其他的关系。
小芳对自己的两个孩子非常有耐心,几乎复制了妈妈对两个女儿的相处方式;并努力尝试一碗水端平,不让两个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倾向性。这是内化了好妈妈的空间,能够涵容孩子的诸多需求。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耐心也让小芳感受到耗竭,好像没有了自己。在孩子一周岁之内,小芳只能显示出妈妈的角色,自我的空间被压缩到最小。
评论:
付丽娟老师:这份婴儿观察案例和课程总结,都是很用心的作品。透过它们,让我知道你在理论和体验两个层面都收获很大。这可能是学习精神分析旅程中,最为高清的一段时光。相信这段时光的学习,会陪伴你很久,支持你的职业发展。
李丹丹:高度怀疑你是班长或课代表出身,怎么总结的这么好呀。
张聪老师:对小芳的理解温暖而全面,正感叹于你熟练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继续往后看找到了答案:课程总结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九个月的学习,也能感觉到你同样已也慢慢的将这些知识和珍妮老师内化成了你的一部分。
内容来源 | 深耕计划学员习作 编辑 | Nemo
BREAK AWAY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