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越有爱,孩子越主动
2023-10-31
更新时间:2023-10-31 15:05:14作者:无忧百科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变得悲伤、孤僻、缺乏自尊,另一些孩子会变得愤怒、注意力不集中、脆弱专断,而其他孩子会变得快乐、好奇,深情和自信?
其实,婴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一种对人敏感的人格机制,并能像人一样表达自己。
在婴儿的世界里,情绪是一种原始的语言,是他们与周围环境沟通的桥梁。一位微笑天使的面孔可能在下一刻转变为哭泣的小天灾。婴儿的情绪起源于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与互动,它们通过触摸、听觉和视觉等感官的刺激,开始对世界产生反应。随着成长,它们逐渐学会通过情感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一个拥有健康人格和活跃心智的婴儿是什么样子?宝宝么豆的表现就很有说服力,一起看看。
被理解的婴儿,
有丰富的情感表达
么豆,男宝,13个月,有个5岁的姐姐。
见面那天,他穿了一件淡绿色的家居服,白白瘦瘦的文气小男生,坐在餐桌边的婴儿椅上,正在吃饭。
他初见陌生访客时,一开始是好奇地看着观察员,大概盯了两三秒。奶奶把他从餐椅上抱了下来,放在了餐桌旁边的楼梯上,让他打招呼叫阿姨。孩子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观察员,带着点疑惑和好奇的神情。
奶奶追着他,想给他喂包子。么豆微微扭头、皱眉,想要用手推开,嘴里发出“嗯嗯”的声音,脚趾使劲地抓地。
奶奶继续催促着他叫阿姨,么豆继续发出了很小的“嗯嗯”声,然后转身想往楼梯上面爬,但是爬不上去,所以又转身回来继续面对着奶奶。
在这一段连续的互动里面,宝宝么豆其实就表现了非常主动、清晰的情绪品质。他有丰富的面部表情表达着不同的情绪。当奶奶想让他跟观察员打招呼的时候、想给他喂饭的时候,他都会有动作,比如说皱眉、推开、爬向楼梯,来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
此外,当么豆注意到观察员脚上的红色指甲油,他便爬过去戳了戳,然后又看看观察员的脸,露出一种“我在和你开玩笑、逗趣”的笑容。
在以上么豆跟观察员的互动中,以及他在刚见到观察员时所表现出的好奇,能看出么豆是一个比较有安全感的孩子,并且他有着引起客体注意的能力。他不光是在和各种事物之间建立链接,在他的心智当中,同时也在和人建立链接。这个孩子应该是感受到很多爱,有一个非常有爱的家庭。
与此同时,他对自己的内心也有一些敏感的部分。比如,在他姐姐逗他,往他脸上用力地吹气时,一方面,他会感受到姐姐在逗他,因而感到开心。另一方面,他可能又觉得这种用力会让他不开心,所以他会采取远离,用把手里的玩具扔开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不开心。
可以看出,么豆的情绪表达方式比较丰富。可能同一种情绪,他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比如不开心的情绪,他可能会有扔玩具的行为;奶奶想要喂他东西的时候,他会采取躲开的方式;后面当妈妈跟观察员在聊天时,会露出类似生气的表情;当看到姐姐和妈妈在一块儿的时候,么豆也会靠过来,好像是要得到、转移妈妈的注意力。
另一层面,他能够留意到周围发生的事情中所带有的情感品质,并且能够对此保持敏感。同时,他也和自己的感受有很深的链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他在管理或应对自己的感受时,有不同的方式,就好像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一样。
这的确反映了,这个孩子其实是处在被爱着、被理解的养育环境中,他的家庭充满爱。
同胞竞争,
可能是自然生发的
前文中有提到,这次观察的家庭是一个多子女家庭:13个月的小宝么豆,以及他5岁的姐姐。
有关多子女家庭如何平衡对孩子的爱,以及父母如何处理“同胞竞争”的话题,总是备受关注的。婴儿观察报告的研读课程也针对这一视角,给父母们“如何面对子女间的同胞竞争”一些参考,缓解一些焦虑。
在讨论中,有学员提到一个细节:姐姐在凳子上看iPad,么豆过去的时候姐姐就把iPad拿走了,离他远一点了;后面姐姐逗他的时候,他也是一边开心一边又远离姐姐。而这中间,两个人会不会有手足之间想要争宠或者取得大人关注的意味呢?
么豆和姐姐的互动是有些冲突的,他好像既想靠近姐姐,因为他没有反对姐姐和他的一些互动;同时,他好像又有些想远离姐姐,好像有些恐惧在里面,不知道在和姐的互动时,他的心智中遇到了、发生了什么。
而姐姐这边,好像也有些压抑的感觉。
在观察尾声,妈妈为了安抚弟弟,带着他去楼上睡觉,楼下客厅只剩下了观察员和姐姐。这个时候,姐姐离开了原本坐着的沙发,过来找观察员,想展示她ipad上的百科视频,里面有各种少儿科普栏目,比如天文的、海洋的、地理的、动物植物的.....大概几十个项目。
这已经是姐姐第二次表现出想要展示视频的意向了,于是观察员就让姐姐选一个最喜欢的栏目和她分享。她选了一个叫做“坚强的植物”的视频分享给观察员看。视频讲的是一些在沙漠和高原生活的植物是如何发展出保护自己的外形和功能,也就是在有限的资源里面如何绝处逢生的。观察员跟姐姐一起看了七八分钟,时不时会一起聊聊视频的内容。
这一段其实是非常高级的象征化表达。姐姐挑选的视频似乎很清晰地象征了她身处家中的感受。我们不知道她在现实层面是否被忽视,但从“坚强的植物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生存”这样的主题看出,姐姐潜意识想表达的感受,我们似乎隐约能感受体会。
当观察员离开时姐姐所表现出的依依不舍,好像也侧面反映了姐姐在有了弟弟之后,可能存在的被忽视感。
多个学员表示注意到了这对姐弟同胞之间的竞争感、姐姐的被忽视。Graham老师却在此时表达了对待素材的谨慎态度——我们没有办法通过只是简短的一次报告,就去确认姐姐是否在家里真的是一个被忽视的状态。
适时,观察员就姐姐的部分做了补充说明:姐姐从小也是被妈妈呵护长大的,在没有弟弟之前,可能获得了比弟弟现在更多的关注,因为当时她还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姐姐可能不至于被忽视,但因为弟弟的降生,姐姐所获得的关注毋庸置疑是减少了的,对比以前是有很大程度地降低的,这对姐姐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太好的体验。
观察员的澄清也支撑了Graham老师的设想。姐姐在和观察员的交流中,呈现出了很好的能力,尤其是她用了一个精巧的方式——通过视频来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让我们觉得,姐姐其实是一个功能非常好的人。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个误解,认为强烈的悲伤、嫉妒,或者孤单情绪,可能是在实际被忽视,或者缺乏照料的情况下产生的。但实际上,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和他人的紧密关系中,强烈的情绪也是会生发出来的。
这一次观察,其实很好地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家庭当中的日常生活片段,也是一个家庭应当有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在这些正常生活状态之下,涌动着的感受和情绪。当我们去看、去思考的时候,这些潜藏在如常之下的暗涌,也许并非我们以为的那样普通。
婴儿观察,
修护母婴之间的理解“断裂”
这个家庭的成员间互动是非常主动的,尤其是在他们的心智层面,家庭成员中每个人的思考、思维都很活跃。
这种主动体现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也都是活跃主动的。就像奶奶会追着自己的孙子喂饭;姐姐会主动靠近弟弟,和他互动;弟弟么豆会主动靠近、观察观察者,去寻求妈妈和姐姐的关注。
最后,让我们聚焦在孩子么豆与母亲的身上,看看这一对母婴关系、母婴的互动。
在整个过程中,妈妈表现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主导权的人。比如中途么豆哭闹,妈妈觉得弟弟是困了,然后就带弟弟去了楼上。
谈到在这里,Graham老师提醒大家:即使是一个足够好的、非常有爱的妈妈,也没有办法时时刻刻、完美地理解自己的孩子。有时候,这样的误解,或者说文献中间提到的这种“断裂”,对孩子的感受的断裂,是会发生的。
而这些误解,这些错误的解读,其实是在无意识中就被决定了的,在这个家庭、这个观察中间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尝试去了解的就是,当一个婴儿他注意到,或者留意到自己被误解的时候,是如何去回应或者反应的。
包括前面么豆在被奶奶喂饭时,通过皱眉、想要爬楼梯却怕不上去,他需要去应对这种“想做但他的身体又不允许他做某件事”的挫败感,而么豆他能够管理和应对自身的这种限制,而不是依然选择相信自身的全能感,相信自己无所不能。能够应对日常中的挫败,对于婴儿来讲,其实是人格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即使么豆心智中拥有对不被理解的挫败感的应对能力,但也不能完全说这种母婴之间的“断裂”对婴儿内在是完全没有影响的,这种不被理解的紧张感也可能在么豆的内在积累,直到他外在情绪的爆发。
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婴儿观察作为一种独特的训练方法,从人格发展的最初探讨,是能够深化咨询师洞察力,提升在咨询中的觉察和应对能力。
而报告研读本身,也让每一位父母有机会在类似的情感体验中,尝试去看、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和情绪产生的场景间,是否有关联,情绪背后在表达怎样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关联到父母自以为的经验理解中。
●有弥联合心理2023下半年课程重磅上线●
《深入成人的心智——婴儿观察(心理咨询师训练)体验课(第二期)》
!!!12月正式开课!!!
需要报名的学员抓紧时间下方扫码
添加课程助理咨询报名详情
—————☆阅 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