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传播体系如何面对AI带来的挑战机遇?学界业界共探讨

更新时间:2024-05-25 05:57:39作者:无忧百科

全媒体传播体系如何面对AI带来的挑战机遇?学界业界共探讨

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分论坛在深圳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学届知名专家聚焦“智启全媒体时代,共谋融合发展”主题,深度探讨如何高质量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


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分论坛在深圳举办。

聚焦精准传播 推进媒体融合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围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旗舰'”进行了主题分享,强调利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强化主流舆论的重要性。她表示,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与供给永远是主流媒体的主业,而稳定持续的高质量内容生产与供给能力,是主流媒体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同时,徐立京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战略性新兴技术、前沿技术的自主研发与集成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媒体必须加快向高科技领域转型。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符雷围绕“推进省市县三级媒体全面融合、纵向贯通”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主流舆论既要有传播力更要有思想力,既要有流量更要有分量,服务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大局。并提出适应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深挖受众关注点共鸣点,发掘和讲好鲜活故事、风光美景,推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新媒体产品。

浙江省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如兴介绍,5年来,始终不忘融合改革初心,主动拥抱全媒体时代,逐步走出了一条市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呈现新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运营稳定、产业经营逆势增长、员工收入普遍提高的态势。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委书记王锐则提到,为改优内容聚效,县级融媒体应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由关注多而广、大而全的宽泛领域变为深度聚焦本地独特资源,转换视角增强感染力,丰富表达增强吸引力,深耕本土增强聚合力,借助媒体融合擦亮了三星堆海量传播“超级名片”。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全网阅读量超500亿次,宣传效应从千万级跃升至百亿级。

腾讯公司副总裁陈勇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媒体提供给读者和用户最核心的还是内容,“内容为王”永恒不变。如果没有好内容的产出和生产推动,媒体融合也很难实现目标。媒体融合正面临机遇和挑战,如何点燃数字引擎,赋能媒体融合,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成为行业面对的共同课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迭代演进,传媒行业作为新技术的探索者,腾讯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数字技术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更好的支持,助力主流媒体在科技浪潮中升级、更迭。

4位媒体融合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

热议AI技术在媒体应用上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对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对话沙龙。

论坛还举行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对话沙龙,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主持沙龙,中央广电总台编务会议成员,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姜文波,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蓁蓁,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罗毅,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理事长杨懿参与对话。

姜文波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上的应用将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它将从制作流程、传输方式、呈现方式、互动方式等方面为媒体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他介绍,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正从人工智能应用、全媒体超高清制播技术、全媒体超高清智能传播与呈现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将总台海量高质量的数据和丰富的直播场景、应用场景与相应的大模型相结合,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

叶蓁蓁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媒体面临的短期挑战是不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就会落后,但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并不意味着媒体能成功转型。“十年前客户端、APP这个词对大家来说都很新颖,各家媒体建了很多客户端,但十年过去,一些单位的客户却没了。”他表示,我们可能没有真正把握上一阶段移动互联网的本质,以至于虽然有了客户端却与用户失去联系。在这一轮智能互联网迭代中,媒体需要通过新的AI技术与用户强化连接。“从新闻的弱连接寻找到别的领域强连接,比如政务领域的智能化政务服务。”

罗毅表示,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媒体融合是一个“大生产概念”,分为三个阶段:预生产阶段、主生产阶段和后生产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三个研究方向:智能感知、智能生产和智能引导。他特别指出,智能引导不仅是指精准传播或是扩大传播效益,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含义即行为的转化。“这是我们要从技术上研究的方向。”

杨懿指出,目前的网络空间传播,已经从以往的围绕注意力的流量之争,开始进入围绕认知力的认同之争:如何让传播入脑入心、如何获得认同。他们实验室提出类人智能体社会方阵理论并开展仿真实验,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智能体“植入”情感、性格、价值观、社会身份等,并让它们形成组网完整闭环。通过大模型和智能体模拟人类社会构成和运行,从而预测情绪和传播的走向。

采写:南都记者陈荣梅 焦明梁

摄影:南都记者刘有志 霍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