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的无人机和合肥的机器人,不同供应链模式有何启示?

更新时间:2024-01-01 16:41:23作者:无忧百科

华强北的无人机和合肥的机器人,不同供应链模式有何启示?

当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经历一场调整与重构。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中国供应链正在迅速成长、流动、升级。同时,在多重合力作用下,全球供应链也在形成大分流,越南、墨西哥和印度等国也正在形成新的平行供应链。

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变化,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是未来中国制造与供应链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这个过程也与政策制定者、每一位企业主和个人奋斗者们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在这个背景下,产业研究专家林雪萍的新书《供应链攻防战》适时出版,他从大量调研出发,在许多实际的案例分析基础上,逐渐抽象出“三力”模型(控制力、连接力、设计力),为认知供应链这一动态复杂问题构建了系统性的概念框架,提供了富有解释力的理论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既有优势与需要弥补的劣势。

科工力量于近日专访林雪萍,将长达100分钟的访谈内容整理为上、下两篇稿件。上篇主要介绍供应链的“三力”模型、供应链攻防战的纵深和突破方向、全球供应链在越南等国形成大分流及其应对等话题。下篇主要聚焦美国制造业为何空心化、中国地方政府的经验教训、企业和个人如何从供应链视角获得决策参考等话题。

以下为《供应链攻防战》专访实录(下):


观察者网:您书中提到美国供应链的空心化,认为它是资本和企业合力造成的,能不能展开说一下其中原理?

林雪萍: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流行轻资产,因为市场重视股市回报和市盈率。华尔街认为剥离重资产可以提升公司市值,这是资本推动的结果。企业家需要寻找更高效的运转方式,他们发现制造端和工厂现场有很多细节和工会关系需要处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家和资本联手寻找更高效的供应链分工方式,导致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扩散。这一过程中,许多低端制造如皮鞋和家具等被转移出去。然而,高端制造需要低技术制造的支撑,否则创新活力无法保障。例如,硅谷的软件创业公司众多,而硬件创业公司较少,因为硬件创新需要各种零部件的快速到位,缺乏这些零部件会阻碍创新活力。

对我们来说,这件事很有启发性。我们通常根据研发投入将产业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但正是研发成本低于3%的“低技术”产业在连接高端制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借鉴美国供应链空心化的教训时,我们不应轻易给产业贴上“低端制造”的标签,而应综合考虑每个行业的创新亮点和优势。

观察者网:很多硅谷硬件制造的创新缺失,而深圳华强北有很多零部件可以快速小批量生产,能够使相关研发测试缩短周期,能否就这个现象展开聊一下?

林雪萍:我们对华强北的认识,不能简单把它看成是一个电子零部件的集散地。它代表了供应链形态之中的一个节点:它周边会有设计公司、打样的公司、各种把零部件再组装的小公司。这些小公司如果不聚集在华强北周围,把它们移植到另外一个地方,可能根本无法生存。


华强电子世界 图源:科工力量摄

举例来说,大疆在发展的早期需要不断尝试外形、电机、驱动程序的排列组合,只有在元器件资源丰富的华强北,它才能不断快速试错并提升工程化能力,企业才能将产品迅速推向市场,迅速迭代,迅速批量生产,最终成为成熟的产品,再把回收的资金用于下一代产品,以此正向循环。华强北的存在为企业的创新活力提供了突然,这对深圳电子产品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华强北只是供应链中的一个节点,从更宏观的视角,可以把华强北看成是华南或中国供应链中的一个小的零部件,它还能与其他各种大小零部件紧密咬合。

观察者网:您说一个小企业在华强北是可以生长,如果它在别的地方可能活不下去,这是为什么?

林雪萍:这就是生态,产业生态越繁荣,分工就可以越细。在华强北有很多只有两三人的小公司,他们只靠设计环节,就能得到大量订单,得以生存下去。但如果这样的企业搬到内陆城市,周围没人去找他们设计无人机的引擎或者其他零部件,它的这种单一技能是没有存在的意义的。所以某种技能必须与其他技能吻合,大家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小公司只有在一个生态系统特别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够有生命力,只在肥沃的土壤上才能蓬勃发展。


大疆在深圳首家直营店 图源:搜狐科技

观察者网:在中国某些地方,产业空心化现象也曾发生。书中以天津为例,本世纪初,摩托罗拉和三星的进驻带来了电子产业的繁荣,但未注重培养当地供应商。此后随着这两大企业的搬离,产业空心化问题显现,这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教训?

林雪萍:供应链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隐藏的社会财富,也是城市保持活力和留住年轻人的重要港湾。

2006年前后,三星和摩托罗拉齐聚天津,使其成为全国信息产业的龙头城市。但是当地政府在当时可能更多地只是关注服务好这些龙头企业,而没有注意“毛细血管”,忽视了对本地配套供应链的培育。

到2015年前后,三星和摩托罗拉都开始走下坡路,其供应链全部打包迁移;摩托罗拉卖给联想,也全部迁移至武汉。剩下的中小企业失去参天大树的庇荫,纷纷凋零。


2006年前的天津摩托罗拉工厂 图源:网易

出现的连锁反应之一,是就业机会流失。制造业对城市创新和人才的重要性常被我们所忽视。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丰富且多样。工厂提供了丰富的人才结构,不同学历和专业的人才都能有合适的岗位。因此,一个城市制造业发达、供应链完善,对吸引年轻人和保持创新活力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在做产业顶层设计时,应当有这样的系统思维,特别是要重视供应链问题。

观察者网:但是龙头企业的迁出,对地方政府来说往往是不可控的,能做的有哪些呢?

林雪萍:举个例子,合肥是今天的制造业明星,汇聚了京东方、比亚迪等龙头企业。

不为人知的是,联想曾为京东方渡过前期艰难岁月提供助力。在日本和韩国电子产业强势年代,中国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是极其被动的,而液晶屏又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依赖规模效应,京东方在很长时间内被各方质疑“烧钱”。

首先,当时联想作为电脑品牌商,在合肥设有联宝工厂,他们承诺每年有5%的产品使用京东方的液晶屏。这不仅解决了京东方的一部分销售问题,更重要的是,使京东方能清楚了解下游用户需求,上下游之间形成了知识交流管道。像联想等链主企业,对上游液晶屏产业有良好带动作用。


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的一家汽车总装车间 图源:人民网

其次,从供应链角度看,各行业虽有差异,但底层有一些能力是公共的。例如,半导体、液晶显示和光伏行业共用一些玻璃基板的刻蚀技术和模具技术。京东方扎根合肥,为当地后续吸引其他相关产业企业打下了人才基础。

此外,联想当时在合肥培养了一批模具人才,许多人才不仅为京东方所用,后来更有很多人进入了比亚迪。

供应链能力溢出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地方政府可以按照产业和技术规律去吸引布局相关企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观察者网:对中小企业和个人来说,判断一个产业或一个地方是否可以扎根,需要看哪些迹象作为参考?

林雪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首先要了解本地生态系统的构成,确定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作为链条之一要嵌入进去,这是物理形态的表现。也是判断在整个地区的产业分布里,自己将以什么样的形态嵌入。这是比较容易的一个判断。

第二要考虑的是创新知识能力的获取来源。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生态中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很重要,因为它会形成协作关系;二是当地是否有大学、研究院所等相关机构,提供人才、技术等平台服务支撑。


位于合肥的量子研究院 图源:腾讯科技

第三要考虑的是营商环境,它对整个生态和机器运转起到润滑作用。

对于年轻人来说,选择一个城市时,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因素。因为制造企业越多,它能提供的岗位技能就越丰富,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观察者网:现在也有年轻人对于进入制造业持保留态度,您有什么建议?

林雪萍:首先,年轻人是否愿意进入制造业是一个社会话题,因为制造业的利润产值可能无法提供有激励性的收入。我们应该探讨如何培育制造业的吸引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城市能够大力发展制造业,它就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选择进入工厂,还是选择外卖这样更容易获得的工作?对于年轻人来说,需要考虑机会成本和能力的积累。

在工厂里有很多机会重塑自己的技能,这会影响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当你进入一家工厂,虽然可能一开始是做组装工作,但如果足够敏锐,还是可以获得很多其他能力并得到提升,这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成长。

如果你选择去跑外卖,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所需要的能力与高中生没有差异性。再过3-5年,你在能力上不会有特别大的提升。但是,如果你在工厂里工作三五年,只要你愿意,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所以,这是一个取舍问题。你在当下做出什么选择,实际上它会影响你未来五六年后在社会上的价值。

观察者网:您认为当下中国对供应链的研究充分吗?

林雪萍:供应链很容易被视为技术性话题,对于供应链技术而言,目前研究众多,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许多研究领域也都进入了供应链优化分析行业。

从供应链整体产业研究来看,虽然量不大,但仍有不少人在研究。目前,大家更多地从贸易和价值链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于关注制造本身、企业和行业间关系以及国家间的博弈成长,我们还需调整视角,更多地围绕整个供应链发挥作用的主体——企业来进行研究,这样发展空间会更大。


图源:江苏政府网

企业本身也非常需要这方面的研究。现在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供应链的韧性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话题,甚至可能占据企业一半的竞争力来源。因此,企业应重视供应链问题,将其提升至战略层面。

目前,许多企业已设立首席战略官,从全局视角审视供应链在企业中的价值。

观察者网:新兴产业在政府激励政策出台后,往往会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以锂电产业为例,由于门槛相对较低,食品、饮料、纺织等行业纷纷涌入,导致行业大起大落。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林雪萍:关于跨赛道、跨行业发展现象,在中国比较常见。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大的资源浪费,但实际上它给到我们两点反思:

1. 反映了市场的自发行为。如果某个行业利润丰厚,其他资本自然会涌入,这是自然现象。

2. 对市场自发行为,同样需要健康的规范引导。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树立一定的标准。例如,动力电池领域,由于缺乏统一的尺寸标准,市场上至少有五六十种不同的电池型号,造成了一种巨大的浪费。但不同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观察者网:您之后还有没有相关的写作计划?

林雪萍:我有很多写作计划。在写《供应链攻防战》这本书时,我不仅仅写一本关于供应链的书,更希望通过供应链视角来看待工业运行的逻辑。同时,我也在思考企业的创新活力来源。因此我特别想去写一本书,名为《创新的光源》,探讨如何解决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企业内生、与高校合作、产学研转化以及企业之间的联合推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