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委员:着力提升学习调研实效
2024-03-05
更新时间:2024-03-05 16:20:56作者:无忧百科
看点“学得多,但也学得苦”是当下很多孩子的状态,丹麦作家马库斯·波恩森也深有同感,他儿子在韩国上学时,也曾如此。可在他的故乡丹麦,“学习”与“快乐”这两件看似矛盾的事,竟然达到了和谐。丹麦教育是怎么做到的?老师们又有着怎样的教育秘诀?
文丨Lulu 编丨Luna
在万物皆可“内卷”的当下,快乐似乎成了一种难得的奢侈品。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压力的增大,“想要快乐”和“变得优秀”似乎变得水火不容、难以共存。
对于生活在韩国的丹麦作家马库斯·波恩森来说,在把3岁的儿子送进韩国的一家幼儿园后,他的感受也更加鲜明。
他发现,相信只有不懈努力、才能确保孩子走向成功的韩国,更偏向于把幼儿园,打造成一所学校:孩子在这里不仅要学加减法,还要学着认识韩文的单词和汉字,甚至一周内还要上两次中文课。
每次接孩子放学,马库斯·波恩森,为孩子能用中文唱起童谣而骄傲,但从小在森林里长大的他,又觉得哪方面做得有些过了头。
特别是当他深入采访了众多韩国家庭后,他被孩子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疲惫和漠然而深感震撼——在他印象中,同龄的丹麦孩子总是眼中有光——他们喜欢学校、热爱学习,尽管他们学得可能并没那么好。
孩子们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让他不免产生了困惑:
要想让孩子获得成功,知识的学习一定要从娃娃阶段就开始吗?
我们真的要把孩子的童年,也都填满学习吗?
到底哪些事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学习锚定方向?
到底哪种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行动力?
为此,出生于教师家庭的马库斯·波恩森,将解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自己的出生地——丹麦——这个“快乐教育”的大本营。他举家从韩国搬回丹麦,拜访丹麦最有经验的老师们,又将大家有关教育的探讨,写入新书《学习可以很快乐》中。
作者马库斯·波恩森
《学习可以很快乐》
那么丹麦的教育者们,到底是如何看待“快乐教育”的?丹麦优秀的教师们,又是如何教学生的呢?或许,我们能从书中获得不同的启发。
分析、讨论
比分数更重要
对于丹麦的孩子而言,学习的最大快乐,可能是几乎不存在考试。
在初二之前,老师通常不会给他们打分,只会就他们的课堂讨论和作业给出反馈。真正的考试往往要从初三开始。
在初三的期中和期末考试里,丹麦的学生们每次要考七门。
其中五门是固定科目,包括丹麦语口试、丹麦语笔试、数学笔试、英语口试和科学口试,
剩下两门考试则从其他科目抽取,可以是笔试、也可能是口试。
这些成绩会决定孩子是否可以升入高中,不过有趣的是,由于考试评估和打分并不严格,只要孩子们愿意,他们大多能继续上高中。
测验和考试的“随意性”,或许是丹麦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的最大区别。
对此,执教32年,2018年被《政治报》评为丹麦最佳初中教师奖的获得者海勒·霍克亚尔,解释说,教育“不应该让考试来决定你该教什么,怎么教”,若非要按照应试的方法教学,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
而更糟糕的是,“孩子最终也学不到多少东西,因为他们往往就会忘掉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知识,这就是我们大脑工作的规律——如果没有全情投入其中,那么就可能很快忘记。”
要想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效果,除了测验考试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
海勒就会为学生们安排不少开放式任务,让孩子们一起做项目、解决问题,同时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该如何做。
“通过对话,我能够迅速把握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进一步强化和补充的部分。而就算采用测试的形式,这些知识点就很有可能被我们忽略和遗漏。”
如果非要测试,海勒也会将时间尽可能往后延。她在布置考试和作业时有一条指导方针:每花一个小时来考试,就要花四个小时来和学生讨论。
通常情况下,海勒会安排每月最多一次的测验:测前一周,她要保证所有学生都明白考试中将要用到的术语,剩下的时间会把学生分组,重做部分测试,并和孩子们展开充分的讨论。
在她看来,“不要太在意分数。事实上,只有很少的考试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产生影响。大多数考试都只是练习而已。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
同样不“信奉”分数的,还有教龄15年的安德斯·乌达尔。在英语教学中,他会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考试和书面的作业。
“过去,教语言的老师,会把学生看成需要装满知识的空容器,不过如今,大多数教语言的老师已经意识到,让学生之间开始对话,学习效率要高得多。”
虽然班上一些家长也会要求老师多关注孩子的英语拼写和语法,但是安德斯却一直在反复强调——千万不要过分关注语法或拼写,以免吓跑孩子。
他认为,鼓励学生的一种办法,就是有学生们决定该在课堂上谈论什么。
比如,他就会让孩子们在他的课上,用英语畅所欲言,也会用童话故事或奇幻小说教英语;
让高年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假装自己是企业老板、销售人员或顾客,来说英语;
或者把英语课和科学课安排在一起,边用磁铁做实验、边说英语;
也会在户外游戏一起生营火的时候说英语……
如果孩子们还是不愿开口说英语,他也不愿给孩子压力,而是让孩子们和最好的朋友组队、或者在单独的教室里分组进行英语讨论,从而减轻他们要说英语的焦虑。
“我们需要‘点燃’他们。我不希望他们只学特定数量的英语单词,或是特定的测试,我希望他们能自如听说读写英语,即便不流利,也有勇气说,并坚持下去,直到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为止。”
每个孩子都应该在学校里
度过快乐的一天
相较于成绩,几乎所有的丹麦老师们,都更看重孩子在学校的体验。
荣获《政治报》2014年丹麦最佳高中教师奖、教龄15年的亨宁·阿夫里留斯,就把孩子大致分成了三类:
①有些学生明显喜欢数学,也确切地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所以不管有没有我的帮助,他们都会做得很好;
②有一些学生,他们不是特别喜欢数学,但他们知道课堂上要如何集中注意力,知道将来为了考大学、找到好工作就要认真学数学;
③还有第三类学生,他们走进数学课堂,只因为课表是这么安排的。他们不仅对数学知之甚少、也没信心学下去,而这些学生才是我所要关注的重点。
对于第一类学生,亨宁有时会拒绝孩子要求布置作业的请求。他觉得每个人花在某件事上的时间是有限度的,哪怕是学习也应该如此。因此,他有时会拒绝优秀孩子要求布置作业的请求,而是告诉他们“你已经把该做完的做完了,现在你必须停下来了。”
对于第二类学生,他会随时给予激励;而对于第三类孩子,老师也总有办法。
首先,让孩子充满对学习的信念感
面对那些对数学无感的孩子,亨宁往往会设计在数学第一课上,讲述贷款利率的概念。上课伊始,他通常会拿出一张白纸发问:要折多少次,才能将纸折叠到1米的高度?
当着孩子们的面,亨宁开始现场演示,为了更有效果,他总会将几百张纸叠在一起,等最后一沓纸摞上去的时候,纸堆竟然达到了1.6米。
看着越堆越高的纸堆,孩子们发出了一片片惊叹。亨宁也趁机告诉学生们,第一张纸是他们借的第一笔钱,而其他纸代表了从那以后,他们所要支付的利息。
“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一下就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要学数学,看到了数学对于现实世界的重要作用。在他们意识到这点的瞬间,他们就已经准备好要开始学习了!”
其次,深度参与学习
为了提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亨宁有时会给高中的孩子布置小学阶段的作业,但哪怕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题目,孩子们也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他还会将汽车广告带到学校,让孩子们调查广告上承诺的条例,在物理上是否可行;他也会让孩子们深入对比核能、煤炭、风能等不同能源的优缺点。
善于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海勒,在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上,还擅长打组合牌。
在初一的几何课上,她会请学生将足球、卫生纸、牛奶盒等任何有着几何图形的物品带到学校,用两周的时间,让孩子们成立教学小组,按照难易程度分组备课,再去教五年级的学生,如何测量更复杂的图形。
海勒还建议五年级的老师,同样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与她班上初一的教学小组进行配对。
具体而言,五年级中学习表现最好的小组,会先向初一教学小组里学习最好那组,学习更加复杂的几何图形; 而五年级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会向初一学习表现一般的教学小组配对,从简单的图形开始学起。
这样的配对教学,大约持续20分钟,到了时间后,五年级的学生可以交换到更难的学习小组,进一步学习更为复杂的图形知识。
“随着小组之间来来去去,学得最好的学生必须发挥创造性,以便向年龄较小且对几何形状了解较少的学生,解释清楚这些几何原理;而缺乏信心的学生,也能在一次次教学演示后,对形状了解越来越深入,结束教学活动后,我们还会在课堂上,再花很长时间去讨论它们。”
海勒觉得,这种学习模式,虽然耗时颇久,但相较于死记硬背,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也更具有挑战和动力,从长远看,也更加有效。
还有最特别的一条,那就是重视“学校疲劳”
即便是成长在宽松的环境中,丹麦的孩子们,也并非时时都快乐。但丹麦的学校里,也允许孩子们拥有不快乐的自由。
在从教11年的彼得·克拉夫觉得,随着作业量的上涨,总有孩子们在某个时刻会有厌学的念头,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因此,在带初三的孩子时,除了关注学业外,彼得会更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他通常会带初三的学生参观高中的课堂,看着高中生是如何学习有趣的知识;同时也会在在授课中,引入现实例子,帮助孩子建立目标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些努力还不奏效,他会帮助孩子和家人,接受孩子需要休息的现实。丹麦的家长和老师,常用“学校疲劳”来形容一个学生失去了动力。这个时候,孩子每周可以有一两天不来学校。
在丹麦社会的支持下,这些“学校疲劳”的孩子们可以去当地超市、报社、企业等地方工作,从新的视角来看待上学这件事,而为他们加油鼓劲的老师们,也期待他们终有一天,能回到课堂。
彼得觉得,“作为一名老师,知道什么时候该督促你的学生,什么时候该暂缓是很重要的。当你给他时间去休整,他会感到如释重负。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后,他也会愿意回到正轨。”
教育必须激发和建设儿童的想象力
来去自由的丹麦课堂,确实快乐松弛,不过,若说丹麦教学没有KPI ,也不尽然。
事实上,不管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看重,还是幸福学习的体验感获得,都指向了丹麦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那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严谨的丹麦人,早在1953年就诞生的丹麦《公民学校法》中,将这个要求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学校必须为学生的深度参与体验制定方法和模式,以便发展他们的认知和想象力,并让他们在参与和行动中获得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因此,虽然丹麦的老师们拥有极大的教学自由度,可以自行制定全年的教育计划、决定教什么、怎么教,但在日常教学里,做到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却并不容易。
为此,丹麦不同的老师们,也会打开各自的思路。
01
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教24年,并多次获得《政治报》丹麦最佳小学教师提名的阿斯特丽德·恩格伦德介绍说,她的方法,就是时刻准备抓住孩子们一闪而过的灵感。
在岛屿教课的她,每周都会组织学生们至少一次的环岛骑行。只要学生在路上发现微小的变化,诸如田里来了一匹马、港口停了一艘船,她都会带着全班同学一起上前查看。
“我试着把孩子们在白天的观察、提问和关注点作为我内容的切入点。每个孩子都对世界怀有一颗天生的好奇心,这是学生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它比任何教学材料都要好,也远比任何应用程序或电子设备有用。”
通常,她也会让孩子们自己决定该如何度过一天,让他们努力跟着兴趣走。
每年的几周,她会和孩子们一起把学校改造成一个超市,孩子们用纸板制作展示的食物模型,一起讨论食物的定价,共同在全岛为他们的超市做广告宣传。为此,孩子们甚至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货币。当一切都准备好时,孩子们开始轮流扮演顾客和店员,开启了一个盛大的购物狂欢。
02
连接课堂和真实的社会
此外,打破课堂和社会墙壁,也是激发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方式。毕竟,真实的世界,总是在教室的外面。
46岁的托马斯·拉斯穆森,就创办了一个“现实世界学校”的组织,帮助丹麦的教师们,和社会各界人士建立联系。2012年,他还获得了丹麦市政协会颁发的国家创新奖。
他观察到,在参加农场户外劳作后,孩子们总是通过调查问卷,表示自己并没从这次户外教学里学到什么,但当他问学生一些植物的具体细节时,孩子们却总能回忆起和农作物有关的大量的知识。
“这让我意识到,可以在孩子没有感觉自己在学习状态下,教给他们一些知识”,这样比起在学校,孩子们能获得更多的锻炼。
“现实世界学校”组织官网上写道:
“学校要走进现实,现实也要走进学校”
于是,托马斯将热爱自己工作的采蜂人、银行职员、护林人等都请到了教室。印象最深的,还有位害羞的国际象棋老师。
“他太内向了,但当他开始谈论国际象棋时,全班都安静下来,仔细听他说的每一个字。他讲完后,孩子们以惊人的专注力连续下了两个小时的棋。虽然他很害羞,甚至有些口齿不清,但孩子们能感觉到他对国际象棋的热爱。”
托马斯认为,这些来自真实社会的不同人生及职业经历,会给孩子们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
“虽然孩子们可能不会记得他们所讲的全部内容,但他们记住的东西远比在教室里听到的还要多,而且还会带着灿烂的笑容,回到学校。”
03
在教学中培养全球视野
不仅是关注自我和关注与他人的联系,丹麦的教育者们还将目光放置到了全球的视野之中。
教龄13年的安德斯·舒尔茨就为所在中学设置了长达三年的全球公民课程。
他希望能教给孩子们关于全球公民的三个层面:
第一是对世界事务和全球性挑战的认识;
第二是对文化之间交流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三是采取行动的能力。
为此,安德斯在课堂上,会鼓励孩子们将目光,看向全球的各个角落。比如,关注韩国的学生会在历史课上,学习韩国被日本占领的历史;艺术课上,他们也会读韩国文学,听韩国的潮流音乐。
他认为,“如今,你必须一直与其他文化打交道,也可能以后会和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一起工作,即使你没有搬到另一个国家,知道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也会对你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
更重要的是,在对国际不同文化的了解、交往和尊重中,教育者们要尽可能在学校里,帮助孩子建立起让他们终生受益的强大信心。
“光有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有内心的声音告诉你:‘你能行!你可以改变世界!’”
尾声
在“不考试、不鸡娃,少约束、给空间,还放眼看世界”的“丹麦制造”下,丹麦的孩子们,也成长为更具幸福感的个体。
他们的学术成绩,并没有在全球数一数二,但这个不到600万人口的国家,还是诞生了14个诺贝尔奖、多年挤入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名,还多次被评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
这或许也和丹麦资源丰富、历史进程有关。虽然国情不同,但我们也能从丹麦这条独特的教育道路中,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让孩子在玩耍中享受学习,在充满松弛感的环境里,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
而学习,也可以不是一场“卷生卷死”的竞争,而是以漫长的人生尺度为标尺,给予孩子们慢慢前行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少一些疲惫,多一些当下的幸福体验,始终带着好奇心,主动地去探索生活中的未知。
从而真正做到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那样:“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