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系进退两难,“卖水人”的生意不好做

更新时间:2024-03-10 17:51:17作者:无忧百科

药明系进退两难,“卖水人”的生意不好做

3月6日,当国内医药圈都在关注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听证结果时,三星生物又拿下了一笔大单。

据媒体报道,比利时的优时比制药向三星生物追加了3820亿韩元(约合2.88亿美元)的订单。两家合作实际于2017年建立,优时比是在此前的订单基础上追加新的合同,合作持续至2030年底。

去年以来,无论抢单还是扩产能,三星生物的势头都很猛。2022年,三星生物的营收超160亿元,已经超过了药明生物。20家头部跨国药企有14家与三星生物合作下单,产能比肩Lonza、勃林格殷格翰这样的CDMO龙头。

美国的法案能否通过还未知,但全世界医药行业已经逐步选边站队了。礼来已经对药明康德能否正常提供替尔泊肽原料药表露出了担忧,认为可能对自身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如果未来事态的发展不利于药明系,跨国药企只能放弃他们的中国伙伴。

药明系可以学字节跳动那样,把海外板块单独运营,再以全美资控股“自证清白”。药明系实控人李革本身就是美国人,碰到的障碍可能会比新加坡人周受资小得多。

但CXO不同于互联网行业,实体资产剥离难度不小。药明系旗下的公司、工厂确实有一部分不在中国境内。

单拿药明生物来说,2023年中报显示,公司共21个原液生产工厂,另有新加坡、德国、美国等海外基地扩建。药明生物预计在2026年整体能达到58万升,其中中国区约37万升



但目前的药明系研发、药物开发等业务是全然独立,任何一个基地都不可能完全独立运作。如果想要打破药明系历来海外接单、国内生产的运营逻辑,放弃在国内享受到的人力、原料成本优势,药明康德、药明生物都需要重新建立一套运营模式。

也有人认为,药明系会和华为一样,战线收缩到中国国内,依靠庞大的市场也能很好的存活。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内市场容得下药明系的体量吗?

仍以药明生物为例,2021年来,药明生物接管了拜耳德国工厂、辉瑞在杭州的原液和制剂工厂、科望医药在苏州的生产基地。那时,药明生物的订单可是应接不暇。但现在如果海外业务大幅停顿,药明生物靠国内市场很难消化这些产能。

今年1月世界排名第一的CDMO公司瑞士Lonza关闭中国广州生产基地,有传言透露是因为在中国接不到订单。

平安证券研报显示,2023上半年来,CXO行业竞争加剧,新签的订单金额有明显下滑。新加入竞争的不仅有前几年布局大分子产能的博腾股份、凯莱英等,还有不少产能过剩的biotech企业,如三生国健等

中国的生物药到底需要多少产能呢?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生产需求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手握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品种的药企自建产能供应:2020年,恒瑞子公司苏州盛迪亚有8000升产能供其PD-1生产;信达苏州工厂具备产能24000升;百济的广州工厂初步获批就设计了8000升的产能,第三工厂建成预计能达到20万升产能。最近成绩亮眼的复宏汉霖,去年前三季度卖出20亿元的“汉曲优”,背后有松江基地(一)24000升的产能。

更多的小试、中试、临床试验用药,全加起来,恐怕都不够药明生物塞牙缝的。



药明系如果全面转战国内,国内CXO行业很可能迎来一次洗牌。中国历史上不乏行政直接干预减少上游产能的例子,远的有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压锭减产”,近的有2015年开始的钢铁业“供给侧改革”,最新的则是农业农村部刚刚发布的《生猪产能调整实施方案》。这些调整的几乎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对于CXO行业的过剩产能,国家不太可能出面干预,大概率会是惨烈的自然淘汰。在生物医药投融环境暂未明显回暖的情况下,biotech们对研发和生产的投入不会高。在可见的未来里,“卖水人”的生意只会越来越难做。

撰稿丨杨曦霞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朱颖

插图|视觉中国

本文标签: 广州  医药  工厂  制药  药明系  药明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