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父母”爆火:没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正在网上挑“爸妈”

更新时间:2024-04-08 06:21:38作者:无忧百科

“电子父母”爆火:没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正在网上挑“爸妈”



聊起原生家庭,总有人是一把心酸一把泪。

采访了很多人之后,十点君发现:

这个世界,完美的原生家庭是少数的,大多数人都是各有各的缺口和伤痛。

那些情感的缺口不会消失。

最终要么被治愈,要么主动转移。

最近,“电子父母”在网上爆火。


有对中年夫妇拍摄与网友互动的视频,打动了很多人。

视频中,老潘夫妇自称爸妈,称呼网友为孩子。

视频里,他们跟网友亲昵互动:

“女儿女儿女儿,今天没受委屈吧,累不累啊,在外面冷不冷?”

“爸爸给你炸的,你最爱吃的花生米,你吃,脆得很……咋了不高兴?不高兴不想说就不说了。”

“女儿,咋还在刷视频呢?你别纠结了,这段时间你处理这个问题,我跟妈妈就感觉我女儿处理得非常棒!”


没有说教,没有评判,没有责备。

老潘夫妇自己也没想到,开了半辈子婚纱影楼,在50岁的时候,成了100多万人的“电子爸妈”。

在宛如情绪大富翁的“电子父母”这里,年轻人的情绪需求暂时得到了慰藉。

评论区里,随处可见这样的心声:

“眼泪止不住地流,怎么办。”

“真想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里,不是富贵也无所谓,从来没有感受过家是这样的。”

“看到别人和睦健康的家庭关系时,原生家庭有缺憾的人会被刺痛,却仍然忍不住去舔一口别人的糖。我就像那下水道里的老鼠,窥探着属于别人的幸福......”

于是,“老潘夫妇”的评论区,成了“心碎小孩”们的情感寄托地。

那些年幼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正在这种虚拟的理想的关系里治愈自己、修复自己。


老潘夫妇的留言区里,到处都是求安慰、求被爱、求肯定的孩子。

有人想被“网络父母”关心:

“爸爸,今天我被一个男的狠狠踹了十几脚,好痛啊。”

有人想被“电子爸妈”安慰:

“爸爸妈妈,我因为抑郁症休学了,老是哭,他们说我一天到晚就知道哭,我真的很矫情吗?”

还有人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委屈:

“爸爸妈妈,表爸今天凶我,还骂我,骂得可难听了,他说我没良心。”


这届年轻人,似乎宁愿寻求网上的“电子父母”,也不愿意联络现实里的亲人。

宁愿在虚假的网络获取情绪价值,也不愿在现实中寻找亲情庇佑。

原因无他:

在现实的亲情那里,他们已经失望透顶。

与“网上认亲”相对应的,便是“现实断亲”。

谈话节目《不好说,特想听》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男孩是一名时尚公关,他表示:“自从爷爷奶奶走了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家了。”

妈妈不解:“妈妈的家不是家吗?”

儿子摇头:“在我的认知里,不是。”

有一次,他为了签下一个订单,陪客户喝酒直到进了医院。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所有人,唯独没有告诉母亲。

母亲最后知道了,非常心痛。

她觉得儿子的行为简直在戳自己的心窝:

哪有在外面受了委屈,不告诉父母,却告诉其他外人。

但儿子的想法却不是这样。

在他看来,自己早在心理上完成了对母亲的疏远、隔离。

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小时候,妈妈奉行“挫折教育”。

他还记得,当时还不太会走路,摔倒了十几次,不管哭得再大声,妈妈就一直在旁边看着,没有帮扶,没有安慰。

更令人窒息的是,在妈妈面前,他不可以有隐私:

房间不可以有门,妈妈必须随时出入;

房间里的东西,妈妈可以随时翻阅。

在母亲那里,他永远得不到想要的尊重、关怀和安慰,相反的,是对私人空间的入侵。

所以长大之后,他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尽可能地逃离母亲。

东亚的教育环境下,这样的孩子遍地都是。

“电子父母”的爆火,似乎就是证明。

尽管在网上的“电子父母”那里,得到的是片刻的虚幻的温暖,但也好过现实里扎心的冷酷的心寒。


当然,我们所有人也都知道:

“电子父母”只能慰藉一时的情绪,并不能真正地、彻底地治愈自己。

最终,想要自愈,还是要依靠自己。

虽然很难,但也不是无法办到的事情。

这个过程中,认知的改变十分重要。

阿德勒曾提出这样一个心理学概念:

课题分离。

意思是说,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别人的事情。

自己只需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就好。

在原生家庭这个课题上,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那是他们的课题;

我们怎么看待原生家庭,并且完成个人成长,这才是我们的课题。

想要不被原生家庭所影响,就不要背负父母的课题,也不要让父母干涉自己的命运。

意识到“原生家庭不爱你,并不是你的错”之后,你才能真正地刮骨疗毒。

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第二步是,行动。

真正地去爱自己,治愈自己。

长大之后,我们需要认清并接受的一个现实是:

即使你表现得再完美,不爱你的父母还是不会爱你。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靠自己找回来。


前段时间,“长大后慷慨宴请小时候的自己”上了热搜。

网友@脆弱蛋挞 讲述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过生日的那天,她总会央求父母给自己买生日蛋糕。

结果,每一次都被大人不耐烦地骂哭。

每一年生日都是充满期待,最后每一次都是失落收场。

现在,她再也不问他们要蛋糕了。

“只要想吃蛋糕,我随时都可以买给自己,随时都可以吃到。”

当内心的缺口一点一点被满足,她也一天比一天变得平和了。

高中同学琳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她说,生完女儿之后,她会给女儿买各种花裙子、洋娃娃和巧克力。

看到女儿高兴,她也非常高兴。

那些漂亮衣裳和娃娃,都是她的年少不可得之物啊。

这个过程中,她说“好像把自己也重新养了一遍”。

在宠爱女儿的同时,她也宠爱了童年的自己。

你看,对于那些缺爱的小孩,成年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慷慨宴请小时候的自己。

当你把自己养得很好,那些伤口自然会长出新的血肉。


《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在一次演讲里讲过一段话:

“当人长到一定年龄,你就不能再把掌握人生的这个方向盘交在你父母手里。”

没错,对于人生,我们都是有能动性的。

到了一定年纪,我们不能再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原生家庭。

而我们每一次的讨论,也不是旨在责怪父母,更不是挖掘痛苦。

而是要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最后试着解决问题。

当我们接纳、治愈了自己,也让自己能量充足之后。

你会发现:

父母之所以那样,或许他们曾经也是一个不被爱的小孩。

他们不是不爱,而是不会爱。


他们也没有见过爱最好的样子,没有被爱的体验,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也无法给出正确的爱。

当你明白这一点,或许就不会紧抓住原生家庭的过错不放。

你会发现其实父母的内在,也是一个还未长大的小孩。

发现、理解之后,便会心生悲悯。

才会跟原生家庭真正和解。

当然,和解不是强行原谅。

而是不再计较,是放下也是算了。

是不再苛责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所以,屏幕前的你啊:

接下来的每一天,请学会好好爱自己吧。

爱的能力不是天赋,它是可以后天习得的能力。

无论是请自己去吃新开的餐厅,还是带自己去看一次电影,抑或是存钱带自己去旅行一趟。

一定要先将自己照料好。

当自己的杯子满了,溢出来那部分的能量才能滋养别人。

最后,请再告诉自己一万次:

原生家庭从来不能决定你的人生,你可以改写自己的命运剧本。

点个【在看】,愿你内心丰满,灵魂充盈,和解自洽。

你跟原生家庭是亲密还是疏离,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你从来都不孤单,让我们一起相互陪伴。

作者 | 苏善书,不会讲道理只会说故事。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签: 富贵  童年  被爱  原生家庭  电子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