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年内撤否项目达122个 :受理量降超九成 部分保代无差可出

更新时间:2024-04-29 23:54:50作者:无忧百科

IPO年内撤否项目达122个 :受理量降超九成 部分保代无差可出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IPO市场仍在过冬。

根据Wind,截至4月28日,年内撤否项目数量达122个,较去年同期多出28个。其中,增加数量最为明显的是撤回项目,年内撤回项目118个,较去年同期多出42个。

与撤否企业明显增多相呼应的,是新股IPO数量的锐减。1月1日-4月28日A股新上市企业共35家,仅为去年同期的33.98%,前年同期的29.66%。

对于投行保代和拟IPO企业来说,眼下的日子颇为艰难。

今年以来,新上市企业、撤否项目、新受理企业的数量都在昭示同一事实:IPO上市节奏显著放缓,上市难度明显加大。而新“国九条”及其配套政策明确沪深交易所上市门槛提升,使得更多企业被迫终止IPO进程。

多位受访保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财务指标、板块属性等上市标准的提升,大量拟IPO企业被劝退,其中多数企业并非迅速递交撤材料申请,而是先行排队,等待合适时机后再行撤回。而3月15日证监会明确“现场检查覆盖率不低于拟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成为诸多企业和投行选择撤回项目的一大原因。

事实上,对于投行而言,相较于撤否企业增加和新股IPO减少,令其更为头疼的是受理企业几近清零。年内沪深交易所零受理,北交所新受理企业也仅有2家;而去年同期受理企业则为39家。

多位受访保代透露,无新项目受理,意味着投行无法进驻企业进行展业。目前,诸多投行人员已经无项目可做,由往年的“天天出差回不了家”变为“无差可出天天到公司打卡”。长此以往,等待投行的只有裁员。

撤材料也要排队

翻看年内IPO情况,新上市企业数量锐减和撤否企业大增,是颇为典型的两大特征。

根据Wind, 截至4月28日(下同)年内新上市企业仅有35家,而2021年-2023年同期则分别有159家、118家和103家,今年新股IPO数量仅相当于过去三年的22.01%、29.66%和33.98%。

去年“827新政”明确IPO节奏阶段性收紧的是沪深交易所,但从当前新上市企业数量来看,北交所也明显降速。年内北交所新上市企业共9家,较去年同期的29家大减68.97%,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同比降幅则分别为66.67%、56.52%、72.22%。

新上市企业数量锐减背后,是撤否企业的大幅增加。

多位受访保代告诉记者,自去年“827新政”以来,很多保代被建议撤材料,由于需要撤回的项目数量较多,撤材料并不像2020年时一样1-3个交易日即可进行,而是要先行沟通,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提交撤回申请。

“现在监管严打‘一查就撤’,不仅撤材料照查不误,而且投行还会被延伸检查。因此,保代和企业只有在递交撤回材料前先行充分沟通,才可能‘平稳落地’。”有保代透露。

有保代表示,正是因为保代们心照不宣地控制撤材料节奏,从当前IPO撤否数据来看,较往年虽有增加但差异并不悬殊。

Wind数据显示,1月1日-4月28日期间,A股撤否项目共122个,较2023年、2022年、2021年同期分别多出28个、31个和20个。其中,被否项目数量非但未增反而有所减少,撤否项目增加主要源自撤回项目的大增。截至4月28日,年内撤回项目共118个,同比大增55.26%,相较于2022年同期更是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4月12日新“国九条”及IPO新规的出台,沪深交易所上市门槛进一步提升,这将使得更多拟IPO企业无法达到新上市标准,此类企业也将陆续加入撤材料队伍之列。

新上市标准影响有多大?仅以财务指标为例。创业板方面,根据IPO新规,第一套上市标准新增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要求,第二套上市标准最近一年营业收入由“1亿元”提高至“4亿元”。在年内撤否的34个创业板项目中,营业收入不足4亿元或者净利润不足6000万元的共16个,占比47.06%。

主板方面,按照第一套上市标准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第三套上市标准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10亿元计算,年内撤否的40家主板企业中,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足10亿元或者净利润不足1亿元的共21家,占比52.50%。

根据受访保代介绍,除IPO新规列明具体数值的财务指标外,利润下滑、IPO前大额分红、消费类等传统行业企业,同样是当前被劝退的重点。同时满足经营方面营收净利润稳步提升且远超上市标准线、行业属性上隶属于科技类企业尤其是硬科技企业、分红方面前期力度适中且制定明确的上市后分红计划、合规风控良好鲜少收罚单等特点的企业,如今方能较为顺利地推进IPO进程。

投行人“无差可出”

今年5月10日,距离我国首批保代注册登记即将届满20周年。20年中,我国IPO节奏曾数次放缓乃至暂停,上次大规模放缓发生在2013年,当年上市企业仅有2家。

某具有近20年保代经验的券商股权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相较于往年的IPO节奏放缓,目前令其最为头疼的是新项目受理几近停摆。

根据Wind,截至4月28日,开年以来沪深交易所零受理,北交所新受理项目也只有2个,春节后至今上会审核“动态清零”。而在2023年同期,A股新受理项目为39个,受理项目数量较多的2020年更是达到63个。

受理项目锐减,意味着什么?

根据受访保代介绍,首先,当前投行普遍不敢递交招股说明书,由于新受理项目数量极少且现场检查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目前新报项目大概率将被严格检查。

其次,没有新受理项目,投行则无法开展IPO新业务,如若没有在审项目,投行将基本无事可做。进驻拟IPO企业尽调是投行IPO业务工作最为重要、费时最多的部分之一,进场的前提是制定明确的IPO推进时间表,在新项目受理基本停摆的情况下,投行无法制定IPO推进时间表,也就没有办法到企业驻场。这也意味着,如果投行团队没有在审项目,其目前基本无事可做。

除中止审查的项目外,根据Wind,目前正常推进IPO进程的企业共161家,2020年-2023年同期,这一数字均在500家以上,2021年最多达到597家。而在当前仅有的161家IPO正常推进企业中,年内更新上市进程的只有85家,占比52.80%。

受此影响,无差可出,成为大多数投行IPO从业者当前的工作常态。于是,一个昔日难以想象的局面在各家投行普遍出现:曾经由于出差太多几乎没有时间到公司的投行人,如今被要求每天到公司打卡,甚至有人因为打卡不合格而被辞退。打卡之后,许多投行人无实质性工作可做,只能反复学习政策、会议材料、既往案例;尚有在审项目的,则反复复盘项目查缺补漏,以便在被抽中现场检查后更好应答。

再者,不少投行人已经佛系,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等待被裁。“现在基本没有投行在招聘,除非个人资源非常丰富,否则此时被裁员几乎等同于失业。尽管薪酬一降再降,但是基本没人辞职,大家在等待被裁后拿赔偿金。而对于券商来说,如果IPO上市节奏迟迟无法恢复,投行的人员冗余负担将难以承受,裁员几乎成为必然。”受访保代直言。

保代的困境甚至也波及到了猎头。投行IPO从业者们尚未被大规模裁员,昔日负责投行招聘的猎头们很多已经丢失了工作。

“‘昨天’还在帮人招聘,‘今天’自己已经被裁员。当投行普遍不再有招聘需求,猎头也就失去了价值。投行所在的券商经济实力强劲尚且可以挺一挺,猎头所在的私企却承受不住。”有猎头无奈道,“谁能想到,受困于IPO节奏放缓而首批失去工作的,居然是我们猎头?”

本文标签: 保代  投行  上市  裁员  ipo  首次公开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