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怪现状:“上学”的孩子越多,“读书”的孩子越少 | 周三见报
2024-04-25
更新时间:2024-04-25 00:21:21作者:无忧百科
曾经熟悉的“去读书”究竟何时变成了“去上学”?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冯永亮
原标题 | 《推动越来越多上学娃变身读书郎》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一个与读书有关的称呼变化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我读小学时,熟悉的大人看到背着书包往学校赶的孩子,大多会亲切地打招呼“去读书啊”。但不知从何时起,在我的家乡,人们对孩子的问候变成了“去上学啊”。
问过来自不同地方的许多人后,我才发现,不只我的家乡有此变化,其他地方的人们也纳闷:曾经熟悉的“去读书”究竟何时变成了“去上学”。
上学与读书有何不同?有专家解释,上学只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一种行为,帮助突破学历层次,读书却是需要终身实践的一种态度,可以帮助突破认知层次。
说得再通俗一些,上学是一段又一段的学习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学历提升,通过接受教育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而读书是通过阅读拓宽视野、丰富情感、提高思辨能力,是不断内化的过程,是对人生的升级。
难怪当“去读书”变成“去上学”后,那么多家长会变得焦虑,因为那意味着自己的孩子要与他人对比、竞争,需要不断爬坡过坎才能升入理想学校。
于是,除了去学校,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家长送到辅导机构“去上学”,只为累积升学的“资本”。在我身边,不少家长被孩子“去上学”所需的“技能”裹挟前行,不但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提升孩子的学科成绩,还想尽办法帮助孩子“抢跑”:有的孩子刚读小学四年级就能通过大学四级英语考试,有的孩子小学五年级就拿到了计算机一级程序员证书。甚至不少学校亲自下场加剧了“上学”焦虑,眼看着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
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由此正式拉开了“双减”大幕。两年多来,一系列旨在让“双减”落地的举措在全国各地结出累累硕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校外培训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到辅导机构“去上学”的乱象被治理后,“去读书”的土壤正在快速培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化全民阅读活动”。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号召“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为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经过3—5年的努力,使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广泛深入开展,覆盖各学段的阅读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书香校园”建设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学生阅读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校内外阅读氛围更加浓厚;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量明显增加,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持续提升,为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打好根基。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区域、学校、家庭通力合作,推动越来越多的上学娃向读书郎转变,许多可喜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
湖南省浏阳市新华书店为253所学校出资打造阅读场所,学生随时可以在设立于教室、楼道、连廊的“共享书屋”借阅图书,参与共享阅读。这是全社会参与和支持青少年读书行动的一个缩影。
黑龙江省五常市教育局局长张忠涛打开自家书房开启读书家庭互访行动,继局长书房打开后,校长也打开了自己的书房,教师纷纷行动起来,家长开始打造自家书房……五常市的书房越来越多。这是区域推动青少年读书的一个有益探索和示范。
上海市徐汇区优秀高中教师走出校门,化身阅读推广人,在书院和图书馆以领读的形式向青少年开讲阅读公开课。不管校内校外,教师正在扛起推动青少年读书的责任担当。
作为推动青少年学生读书的主力,越来越多的学校在用心谋划:健全阅读机制,推动师生“多读书”;深挖阅读资源,保障师生“读好书”;建设阅读课程,引导师生“会读书”;丰富阅读活动,促进师生“好读书”;营造阅读氛围,激励师生“想读书”;强化阅读指导,助力师生“善读书”。
我身边的家长,他们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他们说,我们不能一直陪着孩子去上学,但可以陪着孩子去读书,上学改变的只是经历,而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多么可贵的认识和转变。一粒粒读书的种子在人们的心田种下后,会换来整个群体的改变,受益的将是整个民族。当越来越多的孩子从上学娃变身读书郎,这不仅是个体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一个热爱读书、勇于探索的民族,其发展潜力将不可限量。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中国教师报》
本期还有哪些精彩内容?
▼见下图▼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